原標題:瓊中美化農村人居環境,保留村莊文化特色,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整村推進”讓文明生態村綻新顏
12月13日,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大邊村,風景如畫。 本報記者 張杰 攝
很多人對山區百姓生活的印象,還停留在瓦房破舊、人畜共處、污水橫流的年代。但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絕大多數地方已實現天然氣進村入戶、光纖全覆蓋、雨污分流……山區百姓已過上現代化生活,不少人乘著發展快車,實現脫貧奔小康。
改革開放40周年,農民告別了破舊瓦房,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這其中,瓊中“整村推進”開發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一惠民舉措,讓農村人居環境更舒適、鄉風更文明、文化生活更豐富、農民生活更富裕。
“整村推進”開發建設,如何避免村莊變得“千村一貌”?新建村莊如何發展新產業?瓊中在實踐中積累經驗。
完善基礎設施 美化村莊環境
12月13日,淅淅瀝瀝的小雨讓瓊中灣嶺鎮大邊村一棟棟青瓦白墻的民居更顯“水墨風”。
2014年,大邊村被確定為瓊中“整村推進”重點建設村莊。“這幾年,村里推進路、光、水、電、氣‘五網’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特色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大邊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拓說。
“只要天空放晴,村民就有錢賺。”王拓緊接著補充說,2016年,大邊村試點實施光伏發電扶貧項目,充分利用房屋的空間,為52棟民居加蓋頂棚,安裝光伏發電板。每戶貧困戶每年有約3000元的賣電收入。
除了光伏發電,大邊村村民種檳榔、養山雞、養山羊,“多條腿走路”發展產業。
晌午時分,大邊村池塘中的蓮花散發著淡淡香氣。蓮葉之下,碧水如鏡。2016年,瓊中開展富美鄉村水環境治理工程,引進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作為試點村莊之一,大邊村建設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污水分流凈化后達到一級排放標準才能流入這片池塘。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持續美化農村人居環境。”瓊中文明辦主任林璐颯說,近年來,瓊中在全省率先推行富美鄉村水環境PPP治理,綜合運用鎮區共同治理、聯村合建、單村建設、農戶分散治理等方式,累計投入6.5億元,建成富美鄉村污水處理站255個;實施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程,在全省率先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垃圾處理模式,農村垃圾清掃收運覆蓋率90%以上;實施村莊綠化美化行動,充分利用當地特色花木資源,建成鄉村生態公園42個。
異地搬遷 傳承特色文化
異地搬遷,搬出好日子;整村推進,建設幸福家園!
“我們合老村原址位于昌化江源頭生態保護區,瓊中縣委、縣政府決定采取集中安置的模式將全村44戶村民遷移至現址,搬遷后出行方便了,村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瓊中紅毛鎮合老村黨支部書記王才精說。
對于異地搬遷,一開始,合老村很多村民心存顧慮。“一些村民在老村生活了幾十年,對鄉土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結。還有一部分村民擔心搬遷后生產受到影響……”王才精說,鎮村干部紛紛給村民做思想工作,讓村民知道搬遷后發展空間會更大、生活會更好。
據了解,瓊中結合合老村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合老村安置點房屋設計方案,對房屋的建筑規格、建設密度、風貌朝向等進行科學規劃,將黎族文化元素融入房屋建設中,將全村44棟房屋統一打造為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
“這兩年,合老村以‘奔格內’鄉村旅游為依托,發展觀光旅游業、休閑農業,村莊通過異地搬遷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紅毛鎮黨委書記黃才雄說。
“合老村要發展,就要走‘黎族傳統文化+’戰略。合老村整村脫貧后,為了鞏固提升脫貧成效,村里新成立了錦繡旅游手工藝專業合作社,村民農閑時制作黎族特色工藝品,每年可增收3000元以上。”合老村駐村第一書記蔣建軍說。
發展新業態 拓增收渠道
如今,在海南瓊樂高速公路的輻射帶動下,瓊中一大批富美鄉村迸發發展新活力。
位于紅毛鎮鎮墟的南美村,今年9月完成“整村推進”建設項目。“南美村是紅毛鎮旅游文化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鄉村生活、鄉野風情、茶文化等特色元素。”瓊中文旅委主任潘泳說。
2017年7月,瓊中引進海南之心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對南美村進行整體開發建設。該村農戶通過土地租賃方式,將自家房屋的二樓交由該公司統一管理,發展旅游業。“將二樓租給文旅企業,公司免費幫我們建設一樓100-120平方米自住房。沒花一分錢就住上新房,心里真高興。”南美村村民王啟法說。
“商業區域以‘茶文化’和‘藝術空間’為主要業態,吸引游客到村里消費,村民們通過參加各類培訓提高就業技能,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潘泳說,如今,許多南美村村民“洗腳上岸”,開始從事旅游接待服務等工作。
做強“奔格內”鄉村旅游品牌,增加農民收入,是瓊中不變的初心。“瓊中不斷完善‘五片八區十線’全域旅游發展格局,繼續推廣什寒旅游扶貧模式,加快建設鄉村旅游六大核心工程,通過‘政府+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方式,帶動群眾發展農家樂、民宿、特色產品開發等業態。”瓊中縣委書記孫喆表示。
瓊中營根鎮貓尾村“整村推進”建設后,成立多家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村民實現“抱團”發展。如今,該村大力發展百香果種植等庭院經濟,爬滿架子的藤蔓不僅點綴了富美鄉村,也擴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近年來,瓊中堅持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性收入,實施橡膠、檳榔等大宗農產品單產效益提升計劃、特色產業‘百村百社、千人萬戶’創業致富計劃,以四種模式建成產業扶貧示范基地238個,規范運營專業合作社549家,建成產業示范村90個,嶺腳村、羅坎村、長興村等成功入選第八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孫喆說。
(本報營根12月18日電)
?
?
相關鏈接:
海南:文明生態村創建覆蓋近九成自然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