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12月18日,廣州市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共建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項目正式啟動,廣州計劃挑選12所中學作為實驗學校,設計專門的創新人才課程,從初中生開始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定位并非僅僅應對中考、高考,而是在未來的科學領域,有廣州人才的一席之地。
廣州市教育局負責人提出,希望形成五項成果:項目開展的工作方案、培養機制建議書、項目學校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方案、師資隊伍培養方案,最終形成廣州市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報告,其中課程方案是核心。對于該項目的出發點,該負責人表示,我們在日常教育中會發現一些學有余力的孩子,對這樣的孩子,不好好培養也是另一種不公平,這是另一種類型的回歸教育因材施教的本真。
培養創新拔尖人才的出發點不錯,但是,具體培養的方案,應該是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培養創新拔尖人才,不能再走傳統的“特長培優”老路,應該落實和擴大學校自主權,讓學校在辦學中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和興趣發展。
今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對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作出部署。《通知》要求,要逐步壓縮特長生招生規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之所以取消特長生招生,是因為這不符合《義務教育法》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行就近免試入學的規定,有特長生招生,就會有特長測試,另外,特長生招生也會帶來“特長教育”以及圍繞特長招生的潛規則、利益鏈。“特長教育”是指有的家長為讓孩子以特長擇校,不管孩子有無特長,都送孩子去特長培訓班以打造特長。
但取消特長招生之后,也有人擔心這對有特長的學生不公平,會影響到創新人才培養。有這種想法不奇怪,關鍵在于取消特長生招生之后,學校辦學會不會做出調整和改革。對于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很多人的理解是學校無差別發展,這是對義務教育均衡的錯誤理解。義務教育均衡是指各校辦學條件一致,在學校辦學條件基本一致的情況下,學校要有辦學個性和特色,均衡主要指辦學資源,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過程中,政府部門要加大對學校的投入,與此同時,要落實和擴大學校自主權,辦出學校的個性和特色。
在取消特長生招生之后,如果按這一思路來改革學校辦學,那么,特長生培養就從以前的“專門通道”培養,變為對所有學生個性和興趣的關注,這也就不存在對有特長的學生的不公平問題,反而是更大成程度地對所有學生的公平,享受教育資源公平,關注個性和特色發展公平。從創新拔尖人才的培養看,專門的計劃并不利于培養創新人才,創新人才應該在自由環境中成長,專門的培養計劃既會增加特長生的壓力和負擔,也會刺激家長和社會的功利與焦慮情緒。
廣州挑選12所學校,實驗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這會不會變為變相的重點校,同時在學校內會不會出現以創新為名的創新班、重點班,對于這些質疑,教育部門應該有所回應。當然,我們應該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但這應該納入到對所有學生都因材施教中,因此,教育部門應該改變以前為特長生提供一條專門發展道路的培養方式,要落實學校自主權,鼓勵學校個性化辦學,以此培養有個性、創造力的人才。這是更有價值的改革和探索,也是符合創新人才培養規律的改革與探索。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