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12月21日電 題:河北樂亭西海村:40年前難吃飽飯 如今想著怎么吃得健康
新華社記者楊帆
藍色的鐵殼漁船停靠在漁港中間,七八個工人戴著護具分揀螃蟹,一箱箱海貨被搬上廂式貨車,河北省樂亭縣姜各莊鎮西海村漁民蘇建東這次出海又是收獲滿滿。改革開放四十年間,當地村民們已不再守著家門口的鹽堿地謀生,大海成了他們致富的“田野”。
西海村是一個緊鄰渤海的漁村,但在40年前,這里的農民卻守著鹽堿地生活,窮得沒有出路?!耙郧俺龃鍥]有路,得從荒灘里一步一步走出去。”西海村村委會主任葛永林告訴記者。
鹽堿地風沙狂,只長野草不打糧。大海就在面前,但給西海村帶來的是泛起白色鹽堿的土地、苦澀的井水、稀疏低產的莊稼。改革開放以前,分布在樂亭縣鹽堿帶中的村莊被稱為“下莊”。生活在“下莊”的人,最大難題就是吃飽飯。
“早上煮一鍋粥,只能喝米湯,粥里的米粒要留著中午吃。生產隊分肉,瘦肉沒人要,都搶‘肥膘’,給家里添點油水?!?1歲的葛永林說,過去日子確實不好過,男的娶不上媳婦,女的想方設法嫁出去。
緊鄰渤海,理應結網捕魚,但在改革開放之前,因為僵化的體制束縛,西海村人難以“靠海吃?!保荒芄淌佧}堿地生活。
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海村人開始建造漁船出海捕魚?!皾O船全長不到10米,動力很弱,得拿著指南針辨別方向。”葛永林說,村里最早的一批漁船都是幾家合股,每家都拿出了全部家當,盼著能在大海里撈到真金白銀。
蘇建東告訴記者,那時漁船很小,經不住風浪,打魚只敢離開岸線一、二公里,岸線始終保持在可視范圍內。但就是這微不足道的航程,開始讓西海人嘗到甜頭。昔日“一毛不拔”的渤海,開始成了鄉親們的致富之源。
之后,樂亭縣大力扶持捕撈漁業,投入資金修建了漁港碼頭、公路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并為漁民提供專項貸款、補貼。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下,當地捕撈漁業做大做強,勤勞的西海人,成為漁業先鋒。
隨著收入的增加,西海人的漁船越來越大——從木船發展到鐵殼船,船體從10米到17米,從20米到40米,船用設備也從指南針到海事衛星、探魚儀、漁用聲吶等不斷升級。
40年來,漁船體積不斷增加,西海村人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曾經吃不飽的村民,已經在奔小康的大路上快人一步?!拔覀冊缇筒粸槌燥栵埌l愁了,現在是想著怎么吃好、吃得健康?!碧K建東說。
記者走訪時看到,蘇建東家的房子并非傳統的“三間正房”式樣建筑,而是格局分明地劃分出了主臥、客臥、浴室、客廳等生活區間,還專門配備了健身房。在西海村里,道路寬敞潔凈,健身廣場、路燈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樂亭水產中心副主任劉衛濱說,近幾年樂亭的岸線養殖和近海捕撈的傳統漁業生產模式已經向海洋深處延伸,在打造“遠洋船隊”的同時,還在大力發展近海海洋牧場,通過人工放流、底播增殖,修復海洋生態,提高漁業產值。曾經站在海邊“拉大網”的小漁村,現在已發展成遠近聞名的漁業專業村,村里還建成了捕撈漁業“人才基地”,匯聚了一大批職業船員、船長以及各類從業人員。
目前,西海村有40米以上大型現代化漁船40余艘,養殖等漁業用船100余條,每條船毛利潤達到50萬元以上,漁民戶均純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家家戶戶都蓋了新房,買了汽車?!艾F在娶媳婦、嫁女兒,我們可是要好好相一下門戶的!”蘇建東笑著說。
?
?
相關鏈接:
河北豐潤:合作社助推鄉村振興?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