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2月24日電 題:一株蒲公英散開脫貧“滿天星”
“一邊聊著天,一邊還賺錢。”在蒲公英收獲的季節,80歲的劉玉蘭經常到村頭的合作社門前,與周邊的貧困戶、留守老人一起,坐著馬扎、曬著太陽,挑揀蒲公英。“一天能賺好幾十塊錢呢。”劉玉蘭說。
劉玉蘭家住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五峰山街道陳莊村。這里的多數家庭世代以務農為生,但人多地少,單靠土地討生活,已無法滿足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愿望。
長清多山,當地不少老百姓常用蒲公英等山野菜做菜、包包子。看到當地山野菜長得比較好,陳莊村黨支部書記石英先打起了蒲公英的主意。
在她的帶領下,當地成立了長馨綠野種植合作社、山東耕辰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流轉周邊土地300多畝種植蒲公英,開發蒲公英系列產品。
一開始,合作社烘制出來的蒲公英茶只是通過微信朋友圈和朋友介紹等簡單的方式銷售。后來,借助電商平臺和旅游營銷等方式,銷售區域已覆蓋全國。
“去年一年茶葉銷售了10萬斤,營業收入達2000萬元。”石英先說,接下來,蒲公英酒、蒲公英酵素等蒲公英系列產品也將走出研發室進入市場。
在長馨綠野種植合作社的展廳里,記者看到,貨架上擺著各種各樣的蒲公英茶飲品。在這里,蒲公英細分后,葉子、鮮花、根等被做成保健茶銷往全國各地。
找到了致富的新門路,合作社開始帶領鄉親們大面積種植蒲公英。時值冬日,在陳莊村的一個個大棚里,記者看到一片片蒲公英長勢正旺。
當地村民說,合作社無償提供蒲公英種子和技術指導,與貧困戶簽訂回收合同,以每公斤3元的最低價收購。如果收成不好,一畝地合作社給1000元保底。
陳莊村貧困戶張愛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畝地1年可以長6茬,一茬可生產1500斤左右,年畝產近1萬斤。“我這1畝多地1年就能收入1.5萬元,今年就能實現脫貧。”
如今,陳莊村及周邊8個村的100多戶種植蒲公英,解決了126名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當地形成了集蒲公英開發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綜合產業鏈,蒲公英逐漸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致富寶”。
到了采收季節,周邊村民到合作社幫著采摘、挑揀,一斤能賺3毛錢。“這活80歲的老太太都能干。扶貧工作就是要結合貧困戶、貧困村的實際情況,突出產業扶貧,因村制宜。”長清區委書記王勤光說。
合作社工作人員說,蒲公英是一種藥食兩用、養生保健的食材,適用人群廣。未來,合作社還將繼續擴大種植面積,與醫藥行業合作,開發蒲公英更多的用途。
“不出三五年,吹散的蒲公英將會變成滿天星,散落在更多地方,生根發芽,帶動更多的村莊、更多的貧困戶從中受益。”石英先說。
?
?
相關鏈接:
今年全國預計有50%以上貧困縣脫貧摘帽?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