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12月25日電 題:從“見人就躲”到“脫貧明星”——拉祜族二妹脫貧記
新華社記者楊靜
云南的一些人口較少民族聚集區域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二妹的家鄉普洱市西盟縣勐梭鎮班母村就是這樣的地方。
西盟縣有不少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民族,拉祜族就是“直過民族”之一。
今年23歲的二妹皮膚黝黑,初中畢業后,她曾懷揣夢想,到外地打工,賣包、端菜、搬磚……因為沒有技術、學歷低、說不好普通話,她攢了幾年工資也僅有3200元。
家庭坎坷也接踵而至。2015年,父親被查出肝腹水、母親精神失常,二妹回到班母村專心照顧父母。在經過治療后,母親的病情好轉,父親卻沒見好。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讓她內心感到自卑,見到陌生人就閃躲。
在精準扶貧的春風里,一粒青貯玉米的種子也能迸發出強大力量。2016年,西盟縣大力發展“云嶺牛”養殖,青貯玉米作為飼料,需求大大增加。
在駐村扶貧干部的帶動下,班母村種了1700多畝青貯玉米,二妹最初也種了2畝,現在已增加到4畝。“青貯玉米一年能種2輪,因為天氣原因,今年只種了一輪,但收入接近4000元。”二妹說。
今年,縣里駐村扶貧工作隊到村里開展“黨員一帶一”活動,班母村十四組的副組長扎莫結把二妹推薦到企業務工。
起初,二妹只是負責給蜂場抬箱、砍草。在蜂企負責人和老師傅的幫助下,二妹能夠區分工蜂、雄蜂、蜂王,而在被蜇了數次后,她學會了培育蜂王、簡單分群。
“被蜇也是開心的。”二妹說,在養蜂廠每個月有2600元工資,還能跟著企業學技術。種玉米、養蜜蜂,苦日子慢慢甜起來,她開始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今年初,班母村要設立“脫貧攻堅委員會”,在村里第一書記王波的鼓勵下,二妹用拉祜語開始競選宣言,鄉親們最終把她推選為“宣傳委員”。傳達會議內容、講解扶貧政策,二妹還聯系幫扶8位貧困戶,用自己的經歷言傳身教。
娜哈就是其中一個。自丈夫去世后,她失去了生活的信念。二妹有時間就去找娜哈,起初只是給娜哈唱歌,后來在二妹的帶動下,兩人開始對歌。看著娜哈精神面貌有些轉變,二妹就帶著她去打掃寨子里的公共廁所。
“不勞動很容易,勞動起來就不易。”二妹說,娜哈開始嫌臟,后來告訴她如果好好干,有工資拿;如果不勞動,繼續酗酒就扣工資。在二妹的監督下,娜哈逐漸戒了酒,每周都堅持打掃寨子的公廁,整個人的精神面貌也恢復了正常。今年9月,另外一個村子的佤族漢子向娜哈求婚,日子回到正軌。
今年,二妹一家已達到脫貧標準。曾經,貧窮的苦難猶如一把利刃,斬斷了二妹對生活的向往;如今,扶貧的春風吹到大山,重燃了二妹對未來的憧憬。現在的二妹不僅有了生活目標,還在幫助鄉鄰過程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
?
?
相關鏈接: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打井修路為致富·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