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選準“領頭羊”增收喜洋洋
瓊山區清泉村發展黑山羊產業走出一條脫貧致富路
清泉村養殖場飼養的黑山羊。 見習記者 張熙宇 攝
“這是我自己養的50來頭黑山羊,年內羊群規模還要擴大呢。”1月4日,瓊山區三門坡鎮清泉村的脫貧戶盧照武在新建起來的羊舍旁忙碌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如今,養殖黑山羊不僅是老盧的脫貧之路,也是整個清泉村完成整村脫貧、進一步增加村民收入的希望所在。
“黑山羊”如何成為清泉村民脫貧奔小康的“領頭羊”?這一切,還得從3年前海口市統籌城鄉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市統發公司”)成為清泉村幫扶單位說起。
實地考察 “施茶模式”引進清泉村
2016年6月,市統發公司定為清泉村幫扶單位時,面臨著發展經濟,脫貧攻堅工作如何切入的難題。為此,市統發公司董事長謝輝文,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陳忠再次拿出該公司在秀英區施茶村進行幫扶時的干勁,一起對清泉村進行摸底考察。實地考察定思路、因地制宜做產業。考察中發現,清泉村地勢較高,牧草旺盛,適宜黑山羊的養殖,但仍需有人領路扶一把。他們還發現一個典型例子:當地村民盧照武靠養殖黑山羊成功摘了貧困帽。今年 42 歲的盧照武已成為村民們仰慕的養羊能手,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他經過自身勤奮努力,于2016年正式脫貧出列。
說干就干。市統發公司結合清泉村實際,以發展產業為突破口,引進“施茶模式”,組建了海南順吉森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在清泉村開發建設黑山羊標準化養殖項目。該項目目前已投入資金570萬元,修建標準化羊舍7棟,并配套種植了約90畝牧草的牧場,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產業農戶”的農村產業發展“施茶模式”,優先吸納貧困村民到養殖場就業,為貧困村民提供實實在在的增效增收途徑,促進清泉村經濟發展,實現精準扶貧目標。
說起“施茶模式”,那是有名的樣板。按照這一模式,市統發公司圍繞“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利用“撥改投”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投資,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因地制宜打造種植特色產業基地,該基地是全國首個且唯一的火山巖石漠地區野外仿原生態石斛種植基地。
“社會資本公司和農戶的合作在以前看來是無法進行的,但市統發公司作為國企進入,充分發揮了橋梁紐帶和穩定器作用,得到廣大農戶的信任。”謝輝文說,實踐證明“,施茶模式”不僅給企業帶來效益,還帶動當地群眾增加收入。將這一模式引進清泉村,可望加快實現精準脫貧。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