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加大宣傳增強市民意識 立法定規提供法律保障
推進垃圾分類 海口“軟硬”兼施
塑料袋、干電池、飲料瓶、廚余垃圾……這些生活垃圾如何處理,正成為人們衡量一座城市生態和文明的一把標尺。記者走訪調查多個小區了解到,雖然海口通過出臺政策、建設配套設施等方式,要求市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然而在實際生活中,鮮少有人能做到每天把生活垃圾分類處理。
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志愿者向小朋友講解垃圾分類知識。李天平 攝
垃圾分類處理工作任重而道遠,提升市民的環保意識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海口市環衛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海口將加強垃圾分類宣傳教育,使市民養成正確的垃圾分類習慣,增強生活垃圾分類的自覺。同時,繼續加快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投放設施配套,完善垃圾分類收運處理體系,加大垃圾分類執法力度。“軟引導”和“硬約束”并舉,推動海口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保護生態 生活垃圾分類勢在必行
連日來,記者先后走訪了海口市海府路瓊劇院小區、林苑小區,嘉華路橋誠花園、興丹路興丹閣小區、德盛華庭小區等多個小區及國興大道尾丹村等地的垃圾回收情況時發現,絕大多數小區居民不會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主要原因是小區內垃圾箱設置不足和居民缺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意識,導致居民即便知道生活垃圾需要分類,也不會嚴格按照分類要求去做。
瑞園小區居民向垃圾屋內分類投放垃圾。李天平 攝
“平時不會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海府路林苑小區居民蔡女士說,雖然從電視上看到過垃圾分類的廣告,也知道日常生活垃圾需要分類處理,但是整個小區內只有兩個分散放置的垃圾箱,垃圾箱上也并無相關標識,故而小區居民一般會將家庭垃圾一股腦丟進垃圾箱內,不會考慮垃圾分類的問題。
德盛華庭小區居民劉軍坦言,海口早在幾年前就開始提倡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因為日常生活習慣和生態環境意識不強,多數市民圖省事將垃圾都丟進一個垃圾箱內,不會嚴格按照要求去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很少會有人在房間內擺上幾個垃圾桶,貼上標簽分放垃圾。”
“垃圾分類處理,起到‘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的‘三化’作用。”海口市環衛局業務處處長劉曉華說,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是非常必要性的,大量的生活垃圾通過分類處理后,可回收的垃圾重新利用,一方面可以達到最大限度的資源再利用實現資源化,另一方面也對生活垃圾減量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減輕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壓力。
“如果垃圾不進行分類處理,會對垃圾末端處理造成更大壓力。”劉曉華說,沒有進行分類處理的垃圾,在通過焚燒發電方式處理時,可能會因為垃圾中含有的部分有毒有害物質,導致在焚燒發電過程中產生有毒有害煙氣,影響空氣質量,進而影響城市生態環境。
“目前,海口市垃圾處理方式主要以焚燒發電和衛生填埋為主。”海口市生活垃圾處理場副場長郭釗明說,即使是將垃圾進行衛生填埋也要進行分類處理,因為未經分類處理的電池等有毒有害物質會危害土地資源和水資源,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 海口市垃圾焚燒發電廠內,每天入廠的生活垃圾3000余噸,入爐焚燒垃圾2400噸。”中電國際新能源海南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高端介紹,焚燒后產生的爐渣為700噸/天,送入環衛局洗渣場進行金屬分選、洗渣,之后進行環保制磚、鋪路、垃圾覆蓋等;產生焚燒飛灰70噸/天,經添加螯合劑將重金屬類進行固化,再加入水泥做成磚塊型進行衛生填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