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生態關 市民享福祉
——國家濕地專家為海口濕地保護利用把脈獻計
放眼望去,水波遼闊,清風徐來,遠處成群的水鳥正在水面愜意休憩覓食。1月18日,走進海口新舊溝濕地公園,參加2019年世界濕地日中國主場宣傳活動的國家濕地專家團為眼前的美麗鄉土畫卷所著迷。
新舊溝濕地公園內,因坐擁有海南千年“都江堰”之稱的古代水利工程,聞名全島。從唐代初建起,這里穿越千年時光,至今仍然可有效灌溉5000多畝農田,滋養一方沃土,哺育沿岸百姓。同時,濕地公園也以其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蒼鷺、白鷺等多種水鳥棲息,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生態家園。
國家濕地專家實地走訪海口新舊溝濕地公園,邂逅濕地美景,欣賞“綠野仙蹤”,在對海口好生態點贊的同時,也積極為海口濕地保護利用把脈獻策。
記者 曹馬志
實地訪濕地 沉醉畫中游
“冬天比較暖和,水鳥在水面自由嬉戲,水畔滿眼蔥蘢綠意,新舊溝濕地真是太美了。”作為海口濕地保護的技術專家,國家濕地科學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張明祥教授多次赴海口,足跡遍布海口各大濕地,也見證濕地保護的美麗蝶變。
在濕地走訪中,這樣一組海口濕地數據讓調研的國家濕地專家們連連點贊:濕地面積達29093.09公頃,有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人工濕地等4個濕地類及11個濕地型,濕地率達12.7%。
“海口不僅濕地多,還特色鮮明。”張明祥說,比如有中國首批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擁有全國連片面積最大、種類最多(36種)的紅樹林,被稱為“中國紅樹植物基因庫”;有獨具特色的羊山火山熔巖濕地,涵括了淡水泉、河流、洪泛區、沼澤、湖泊、池塘、水庫等濕地類型,堪稱“濕地博物館”。
為了筑牢生態防線,重塑“水城”風貌,海口多管齊下,相繼出臺相關的濕地保護修復規劃,建立濕地保護管理長效機制,還組建了國內知名濕地專家參與的“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成立市級濕地保護協會,建立起以海口市級濕地保護管理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區級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等為基本構成的濕地保護組織管理體系。
農旅結合 打造惠民濕地
“海口濕地之行讓我印象深刻,也感受到了海口各界對于濕地保護工作的重視。”18日下午,在新舊溝濕地公園,中國綠化基金會秘書長陳蓬駐足觀看,不時用手機記錄下眼前的田園自然風光。
新舊溝鄉村濕地公園的建立,通過野生動植物棲息生境的保護與恢復,外來入侵物種清理,人為干擾和破壞的有效控制,明顯維護和恢復區域鄉土生物多樣性。特別是針對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和恢復,將使包括水菜花、水角在內的特有植物得到良好保護。
在專家們看來,鄉村濕地公園的規劃建設,將區域生態資源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通過村莊建設美化和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并引入濕地凈化等理念,明顯改善鄉村人居環境,顯著提高村民生產生活的環境質量。
“好生態是海口的靚麗名片。”陳蓬表示,海口要在堅守生態立市的基礎上,統籌協調推進濕地保護和利用,創新生態保護治理新模式,守護好綠水青山,通過探索農旅結合、村企共建等多種方式,將生態優勢轉化為源源不斷的發展優勢,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獲得國際濕地城市榮譽稱號,既是對海口濕地保護工作的高度認可,也是海口打造濕地保護升級版的新起點。”國家濕地專家一致認為,海口要多管齊下,持續推進濕地保護修復規劃建設,健全長效機制,繼續在源頭上把好生態關,精心呵護海口的山山水水,讓海口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清新,讓全市人民共享優良生態環境帶來的福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