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觀看視頻。
央視網消息:這個春節您打算怎么過?探親、旅游、放鞭炮?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情況,把“年”過出不同的味道。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不同年代的“年味兒”也都深深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這個春節,大家都準備做什么?
央視新聞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對互聯網上跟“春節”、“過年”相關的報道、留言、評論等信息進行抓取,發現在近一個月里,出現頻次最高的五個詞語的排行是這樣的,“發紅包”、“網購年貨”排了進來,說明互聯網對過年的影響越來越大。而十年前還排名靠前的“放鞭炮”、“拜年”,到如今的關注度明顯降低。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年的味道”也一直在悄然改變。
在上世紀50年代的春節,逛廟會、舞龍舞獅、踩高蹺,到處可見這些傳統的慶祝活動。不過,那時的人均存款才1塊多,因此即便是過年,能吃上花生、瓜子都算奢侈。當時全國一年生產的所有布,都不夠給每人做一套衣服,所以誰家孩子過年有新衣服穿,也會讓人羨慕。
到了60、70年代,人民公社興起,就連年夜飯大多都是集體吃;春聯和年畫的常見內容是“促生產”、“支援社會主義建設”。不過畢竟經濟發展了,看電影、拍全家福開始成為過年的一種時尚。
改革開放是八十年代的主旋律,憑票采購取消了,大家終于可以根據喜好來采購年貨,飲料也開始出現在大眾餐桌上。雖然一臺400元左右的黑白電視機,相當于那時一個工人一年的工資,但家電開始進入了普通家庭,從1983年開始,央視春晚成為除夕晚上的一道硬菜。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回家過年也讓“春運”的概念誕生,時速40公里的綠皮火車成為重要的交通工具。
九十年代的春節,“精神享受”提上日程。“團圓飯”開始去飯店吃,大家放的煙花爆竹也越來越響亮。掛歷、明信片、賀卡成了春節期間饋贈親友的禮物。不少人開始在春節外出旅游了,黃金周的概念慢慢出現。隨著電話的逐漸普及,電話拜年成為時尚。
步入21世紀,大魚大肉已經成了家常便飯,大家過年追求的是多元化的休閑,到了近些年,互聯網和手機開始在春節扮演重要角色,以前只有晚輩才能收到紅包,但現在的紅包,不論年齡都可以來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遠離大吃大喝,鞭炮放的也少了,更多地提倡過“健康”年。
(央視記者:李斌 郭元康 偉嘉 韓寧)
?
?
相關鏈接:
慶祝中國春節 紐約世貿大樓點亮“中國紅”燈光·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