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2月21日消息(記者黃暉)“陸歸”,區別于“海歸”,指在大陸求學、就業后回島的瓊籍大學生。政協委員匡賢明提出提案,設立“陸歸計劃”作為海口市人才引進的重要舉措,吸引島外瓊籍大學生回島就業安家,并依托該群體的力量,扎實做好自由貿易區人力資源基礎工作。
匡賢明認為,2018年以來海南省出臺了系列人才引進政策,對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起到重要作用。但對于現階段大部分本土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未能有效解決企業的人才短缺問題。
“我在與民營企業的座談與陸歸人員的座談溝通中了解到,目前招聘難與就業難同時存在。大部分民營企業甚至是在就業市場比較搶手的本土部分國企,都存在招聘難的問題;而陸歸人員回島就業最棘手的問題是可選擇的企業相對島外少很多,薪酬低于島外甚至達一半,職業上升通道與職業成長通道較窄,一些陸歸擔心在島內工作幾年就遠遠落后于島外的大學同學。”匡賢明說。
據統計,2018年海南高考報名人為58775人,2017年為57660人,2016年為60349名,2015年為62008人,平均未來四年有約6萬名瓊籍大學生畢業就業。匡賢明表示,由于島內可以只有海大、海師等幾所高校,出島就讀的瓊籍大學生不少人高考分數都不錯,“經過四年島外的歷練,陸歸的眼光、格局、視野與技能等均會有所提升,是相當不錯的就業人才,尤其是如果還能留在島外工作3年以上,在大企業歷練過再回島的,整體綜合素質會更高。”
匡賢明建議,通過社保補貼等方式鼓勵企業招聘瓊籍大學生。“早在2008年,東莞就通過社保補貼的方式,錄用莞籍員工的企業承擔的社保費用由政府通過補貼承擔。此舉降低了企業人工成本。”他建議,海口市可考慮采用類似方式鼓勵企業招聘瓊籍大學生,再鼓勵企業把節省的人工成本的部分用以適當提升崗位薪酬,增加招聘吸引力,解決瓊籍大學生回島薪酬低的問題。
“同時,按照當年應屆大學生的花名冊,舉辦‘陸歸’招聘計劃。”匡賢明設想,通過教育局、高校海南同鄉會、高校海南校友會等精準做到“陸歸”招聘信息定向投放。充分發揮家庭作用,打好溫情牌,使瓊籍大學生回鄉既能做好創業創新,又能享受家庭溫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