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兩位專家在權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顯示,我國藥物性肝損高于西方國家,各類保健品等屬“重災區”。我國普通人群中每年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率至少為23.80/10萬人,不容忽視。據悉,在我國引起肝損傷的最主要藥物為:各類保健品和傳統藥物(占26.81%)、抗結核藥(占21.99%)、抗腫瘤藥或免疫調整劑(占8.34%)。(2月24日中新社)
過去,大眾輿論針對“保健品”的批評,更多還是集中于其“沒有作用”或“替代藥物使用而耽誤治療”等方面,但隨著越來越多現實案例以及學術論文的力證,保健品本身的危害性一面也越來越引發重視。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在我國保健品已成為引起藥物性肝損傷的主要因素。從這一角度說,某些保健品就不僅僅是沒用而已,而是有害的。
保健品容易引發藥物性肝損傷,此前公眾之所以對此缺乏感知和警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這一病種自身的隱匿性決定的:藥物性肝損傷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和診斷標記物,故而常常不被發現或不能被確診。而現實中,大多數保健品使用者都是長期服用、習慣性服用,這無疑大大增加了臟器負擔以及引起肝損傷的風險。保健品導致藥物性肝損傷,這是一個累積的、漸變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普通消費者很難及時察覺到異樣。
盡管我們說保健品本質就是食品,應該是安全的、無毒無害的,但這一判斷,只是適用于通常情況。比如說,一些保健品單個來看沒有問題,可是消費者將各種保健品一起胡吃海吃一通“出事”的概率就驟增了;再比如說,個別保健品還真就沒做到安全無害,尤其是某些小廠家由于生產工藝、流程管控等環節的天然缺陷,最終導致產品可靠性難以保障。
通常,正規藥物都是在醫師指導下服用的,而保健品是被營銷小哥誘導著、煽動著使用。這種市場形態和商業模式從根本上決定了,保健品會被濫用,這些都給日后引起“藥物性肝損傷”埋下了禍根。此外,保健品大多主打“純天然無毒無害”,對此民眾也是深信不疑。然而事實是,許多藥材原料因種植土壤的重金屬污染、因保存不當而出現腐敗變質等,均是引起藥物性肝損害的危險因素。
臨床流行病學研究的結論,讓全社會對保健品的潛在致害性有了更為清晰的認知。我們期待著類似的學術成果,能夠成為今后優化保健品監管的強力參照。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