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鑼鼓替鞭炮 公期仍熱鬧
海口府城老街文明祭拜樹新風
2月28日,瓊山區大路街一吳姓人家在院落里吃“公期”。 記者 李天平 攝
公期,對于很多海南人而言,是一個隆重而特別的節日,各地都有不同的公期日期。每年的農歷正月二十四是海口府城大路街吃公期的日子,抬“公”巡街、祭祖、招待親朋、唱瓊劇……安靜的老街一下子熱鬧起來,比春節時人還多。
傳承海南民俗文化
“我是請假回來的,每年的這一天家人都會回來,家里老人喜歡熱鬧。這是一種文化傳承,是對祖先的尊敬。”家住府城大路街81號的方先生告訴記者,今年的正月二十四也就是2月28日,是府城大路街辦“公期”的日子。府城的公期有個重要內容叫“行符”。
海口府城的大路街有很多年代久遠的民居建筑。2月28日上午,記者看到,街上的老府城人家都會拿出貢品、香燭放在門口等著“公”經過。有很多老街的老人從公廟里抬著“公”的神像在“巡街”,聲勢浩大。伴著鑼鼓聲,經過每家每戶的時候都進去“串門”,那個時候人們就開始祭拜,祭拜完從“公”坐的轎子下面鉆過去,祈求風調雨順,萬事大吉,財源滾滾。
今年與往年不同的是,“公”巡街時和公廟前的地坪上竟沒一片鞭炮屑。“以前我們的街道辦‘公期’燃放爆竹和燒紙,煙熏火燎的,今年我們敲鑼打鼓同樣熱鬧。”剛剛參加完祭拜的吳先生告訴記者,今年響應市政府的號召,不燃放鞭炮。不僅如此,現在街道辦“公期”很多人連紙錢和高香都不燒了。
將傳統公期與旅游結合
所謂“公期”,是海南的一種地方文化習俗,是一種年度的區域內祭神祭祖活動。海南的“公期”一般有祭神儀式和宴請親朋兩種形式。
2月28日中午,府城大路街吳女士家的小院支起了幾張桌子。這一天,家人都回來吃公期,四世同堂,比春節還熱鬧。“工作怎么樣?”“有女朋友了嗎?”“一年沒見,又長高了”,大家隨意聊著天。吳女士告訴記者,從小生活在大路街,嫁人后也每年都回來吃公期。在她的印象中,“公期”就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代代相傳的氏族感情和宗法關系,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對祖先的感恩和尊敬,“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能丟。”。
記者看到,在吳女士家吃“公期”的餐桌上,海鮮、雞、魚,還有寓意全家團圓的一道菜“全家福”,觥籌交錯間蘊含著親情、友情、愛情和鄉俗民情。
對不少海南地區的人們來說,吃“公期”是比過春節還更熱鬧的一種習俗,充滿濃郁的本土文化氣息。不同地區吃“公期”的日期不同,祭拜方式和吃的食物以及宴請的方式也不同。近年來,在海南也有不少地區將傳統公期與旅游結合起來,通過挖掘本土文化和風俗,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
?
相關鏈接:
舞獅表演抬公游街 海口咸東村公期活動熱鬧非凡(組圖)
但聞“鞭炮”聲 不見爆竹屑 海口靈山鎮大炳村文明過公期
海口江東新區:文明過公期 快樂度重陽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