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勤勞收入豐“脫懶”即脫貧
秀英脫貧戶黃基雄有想法有干勁成致富帶頭人
黃基雄觀察鴨子生長情況。 見習記者 林毓美 攝
水面上,幾千只鴨子“嘎,嘎,嘎”地叫得正歡;岸邊,一群絨乎乎的小雞“唧唧喳喳”吵得格外熱鬧。近日,在秀英區東山鎮城西村委會哩噉村,村民黃基雄為自家的雞鴨喂食。“水中養魚,水面養鴨,岸上養雞,效益更好、收入更高。我窮了大半輩子,靠著扶貧的好政策,好日子真來了。”黃基雄說。
見習記者 林毓美 通訊員 陳創淼 張麗珍
發展立體養殖 摘掉“窮帽子”
黃基雄全家7口人,4個孩子都在讀書,母親患有慢性病,長期需要靠藥物治療,一家子靠黃基雄務農和散養一些雞、鴨維持生計,生活窘迫。一直以來由于缺少勞動力和啟動資金,導致家庭貧困,2013年被東山鎮列為貧困戶。
當年,為實現脫貧,有養殖經驗的黃基雄承包了村里的池塘養魚。在村干部的幫助下,黃基雄向銀行辦理了4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貸款,用來購買鴨苗,放入魚塘與進行魚鴨混養,同時購買雞苗在池塘邊上養,水里養魚、水上養鴨、岸邊養雞三者結合,實現規模化養殖。2014年,他承包的池塘收獲了“第一桶金”,賺了3萬多元。
嘗到甜頭的黃基雄更加堅定了通過發展養殖業脫貧致富的想法。如今,黃基雄承包的魚塘一年養殖羅非魚約4萬條,年產鴨3.6萬只,雞8000余只。在黃基雄認真打理下,養殖業不斷拓寬銷售渠道,實現了100多萬元的年銷售額,年純收入有10余萬元,成功摘掉了“窮帽子”。
“作為貧困戶,政府給我們相應的扶持政策,要想脫貧致富,我們就要勤勞肯干。”黃基雄說。
教授養殖技術 帶領村民致富
如今,黃基雄與海口、三亞、萬寧、儋州等地簽訂了長期協議,他家的農產品銷路有了保障。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黃基雄認為必須擴大養殖規模,帶動更多的農戶、貧困戶加入到養鴨養魚養雞等養殖事業中。
由于農作物產量低,加上沒有其他經濟來源,城西村委會村民大都選擇外出打工。黃基雄發動村民回村發展養殖產業。因為大家對養殖不熟悉,黃基雄向村民提供鴨苗、飼料等,還教授他們養殖的技巧。
徐光漢是黃基雄的同村好友,也是其中一位受益者。徐光漢家中有一口荒廢多年的魚塘,面積達10余畝。在黃基雄的鼓勵下,他對魚塘進行了整修,并向黃基雄學習養殖技術,購買鴨苗和魚苗后,開始發展魚塘養殖。“如今,我每年都有數萬元的收入。”許光漢笑著說,經過多年打拼,家中經濟有了明顯好轉,他購買了一輛小轎車,還和其他兩個兄弟一起蓋起了新樓房。
在黃基雄的帶動下,村里發展養殖產業的農戶如雨后春筍,脫貧思路也發生了轉變。城西村委會通過創新產業發展模式,科學引導貧困戶參與發展特色產業,城西村委會31戶158人全部實現脫貧。
回首過往,黃基雄說:“扶貧先扶志,脫貧先脫懶。”下一步,他打算擴大養殖規模,購買養殖輔助器械,實現現代化精細管理,使經濟效益最大化,同時帶動村里更多村民發展養殖事業,實現共同致富。
?
?
相關鏈接:
漫話瓊山脫貧攻堅②:苦盡甘來!瓊山區貧困戶打了翻身仗·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