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私人訂制”帶動精準扶貧
長流鎮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助貧困戶長效脫貧
日前,在秀英區長流鎮長南村占地200畝的石斛種植扶貧基地,整齊劃一的控溫鋼架上長滿了蓊蓊郁郁的鐵皮石斛苗。看著精心打理的石斛苗,70多歲的李鴻海充滿期待。然而兩年前,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會告別“貧困戶”,過上幸福生活,“多虧了政府精準扶貧的好政策,現在不僅有穩定的工作,還成為了扶貧基地的股東。”
量身打造精準扶貧計劃
李鴻海家原本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妻子患有殘疾喪失勞動力,兒子正上初中,一家生計全靠李鴻海一個人打零工維持。2016年以來,長流鎮大力推進產業組織化扶貧,讓李鴻海家有了巨大轉變。
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2016年,秀英區政府根據政策,把李鴻海列入精準扶貧幫扶對象。結合政策和李鴻海家現狀,政府為他量身打造扶貧計劃,著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
在政府的幫扶下,李鴻海先向銀行貸款一萬元入股綠海田園生態農業基地,每年保底分紅1500元。此外,通過扶貧招聘為李鴻海找到了一份夜間保安工作,每月固定工資3000元。“孩子上學有教育幫扶,家里有2畝多地的收入,加上保安工資和打短工的工資,每個月有6500元,除去日常家用,還有不少剩余。”李鴻海掰著手指頭數著自己的收入,興奮地說。
產業扶貧多點開花
據了解,長流鎮共11戶37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大部分是類似像李鴻海這樣因病、殘疾、因學致貧的貧困戶。
近年來,該鎮因地制宜,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以產業扶貧為“鐵抓手”,發展“政府+企業+貧困戶”模式。利用企業資金鏈、改造養殖設施能力、養殖技術、閑置土地等優勢,通過幫扶貧困戶小額貸款帶資入企,保底分紅入股,把農業產業發展作為貧困群眾持續增收不返貧的重要支撐點,讓村民捧上“金飯碗”。
“企業讓11戶貧困戶帶資入企,保底分紅入股,每年享10%-15%的分紅。此外,培訓貧困戶掌握鐵皮石斛種植技術,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讓他們跟著學、主動干,不變成局外人,真正做到精準扶貧。”綠海田園生態農業基地副總經理劉雪迎告訴記者,企業還引入奇楠沉香,幫貧困戶利用屋前院后空閑地種植奇楠苗。貧困戶可以選擇產香自己賣,也可以將育苗或沉香回購給企業,實行“兜底”政策為貧困戶編織“保障網”,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貧困戶吃下“定心丸”
“政策好,人努力,就能摘掉貧困帽。”說起政府幫助,李鴻海豎起大拇指,“如今家家成股東,年年有分紅,人人有穩定收入,政府的幫扶政策,讓人感覺像吃了定心丸。”
為鞏固脫貧成果,秀英區長流鎮按照“扶貧對象參與產業發展,產業發展帶動脫貧致富”的思路,積極尋求優質幫扶企業合作,解決貧困戶產業發展的風險、種養技術不成熟等問題。2017年以來,該鎮先后與海南錦繡實業有限公司、海南陸僑集團有限公司、海南力國實業有限公司建立精準扶貧產業基地。
“長流鎮結合各村實際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秀英區長流鎮主任科員柯景秀表示,在企業內安排扶貧專崗實現貧困勞動力就業的同時,解決基地用工問題,實現以產業發展帶動就業,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雙覆蓋。此外,支持和引導發展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實現就地脫貧。通過政府、企業、貧困戶聯動,既為企業“加油”,也能讓貧困戶實現生產“得現金”、就業掙“薪金”、入股“分紅金”,形成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
?
?
?
?
相關鏈接:
68次深入鎮村督導 海口美蘭區人大常委會推進精準扶貧工作?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