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叫停檳榔廣告”連續報道引起美籍口腔專家陶霖教授高度關注
若不限制檳榔,20年將超500萬人患口腔癌
陶霖教授在母校北京協和醫院與老師林巧稚大夫的雕像合影
湖北省人大退休干部陶震先生,在自己微信朋友圈轉發了武漢晚報“叫停檳榔廣告”連續報道,引起其弟弟、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大學終身教授陶霖的高度關注。
陶霖教授是湖北武漢人,口腔癌專家,在癌癥和感染性疾病方面造詣很深,多次和湖南口腔醫學專家在長沙實地進行檳榔導致口腔癌的流行病學調查,對湖南近12年的口腔癌發病情況有詳細研究。
昨天凌晨1時許,陶霖教授通過武漢晚報記者轉達他對中國檳榔業的看法——若不限制檳榔,20年將超500萬人患口腔癌。
陶霖教授通過微信向本報記者發來了多年來他收集到的國內檳榔業發展資料、檳榔對健康的危害、所導致的口腔癌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世界各地禁止檳榔的法規資料等,他希望借助媒體力量,推動各級政府介入,對檳榔業快速畸形的發展態勢進行限制。
檳榔致癌證據確鑿
雖然世界衛生組織把檳榔列為一類致癌物,但許多人不以為然,以為只是危言聳聽。陶霖教授表示,檳榔致癌證據確鑿。
他介紹,檳榔嗜好者中,最常見的癌前病變是口腔粘膜下纖維化,主要癥狀是口腔軟組織變硬,口難開、舌難伸。這種病變是吃檳榔者所獨有的,吃別的東西不會得這個病,就像只有缺鈣的雞才下軟殼的蛋那樣,一望可知。在檳榔流行地區,口腔粘膜下纖維化的病人比比皆是,而在檳榔尚未流行的其他地區,沒有此類病人。
另外,嚼食檳榔者一般都有偏側咀嚼的習慣。口腔癌的發生與檳榔咀嚼側高度相關,即習慣于左側嚼食檳榔的人,口腔癌只在左側發生,不在右側,反之亦然。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嚼食檳榔者患口腔癌的風險為不嚼者的28倍,若加上吸煙,風險為一般人的123倍。用百分率表達,個人的患癌風險是檳榔嚼食年數乘以致癌率(0.25%/年)。如果嚼檳榔20年,患口腔癌的風險是5%,但如果同時還吸煙,風險要再增4倍,約20%。
“現代醫療水平還不能治愈所有癌癥,特別是口腔癌。”陶霖教授說,預防口腔癌最好的方法就是遠離檳榔。若是已經染上了吃檳榔的習慣,盡早戒掉、盡早求醫,定期做口腔癌檢查,早期診斷癌癥是救命的最佳良策。
10年后口腔癌發病率將進入高峰期
現在,檳榔業正在向大規模工業化超速發展,各類檳榔產品向全國各地迅速泛濫。陶霖教授回國時發現,甚至在北京大街上的報亭和便利店,檳榔產品都處處可見。
陶霖教授結合自己多次和湖南的多位口腔醫學專家在長沙實地調查的數據,用科學的方法計算出的數據令人驚悚:10年后,每年大約有25萬人因嚼食檳榔患上口腔癌。
他說,我國臺灣地區大約有200萬人吃檳榔,而且吃檳榔引發的口腔癌在這個特定的人群中已達到高峰且人數基本持平,每年有約5000名新增口腔癌病例。我們可以用0.25%/年這個比例,計算高峰期每年全國食用檳榔群體口腔癌發生的人數。
當前,全國約有1億人吃檳榔。根據計算,大約10年后,口腔癌的增長速度將進入高峰期,即每年大約25萬人患上口腔癌;20年后累計將超過500萬人,政府醫保支出每位患者平均大約20萬元醫療費用,將造成1萬億元經濟損失,大大超過檳榔業帶來的稅收。
世界各地出臺限制檳榔的地方法規
雖然身在大洋彼岸,但陶霖教授一直關注著國內和全球檳榔業發展動態和限制檳榔的舉措。
陶霖教授介紹,在印度,政府要求商家在商品檳榔和煙草制品上加上警告標簽。印度境內的其他法規、限制和禁令因邦而異,到2013年1月為止,印度28個邦中的17個邦和7個聯合屬地中的3個,包括首都新德里在內,已經禁止含有檳榔的古特哈煙的生產和銷售。
在加拿大,除非是用作藥物口服治病,檳榔的非藥用(即食用)是禁止的。1976年,美國政府禁止檳榔產品跨州販運。有些州出臺了限制檳榔的地方法規,例如在加州公立學校系統中,若有學生或員工被發現持有檳榔,就會被開除學籍或公職。
廈門“禁令”應推廣到全國
20多年來,中國的多位醫學專家,包括前衛生部長陳竺、中華口腔醫學會會長俞光巖、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邊專、原湘雅二醫院副院長凌天牖以及多位全國及地方有社會責任感的兩會代表和委員們,通過人大議案、政協提案,呼吁限制檳榔,但遺憾的是國內還沒有相應法規出臺。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建立公共衛生措施,包括出臺國家政策和立法限制檳榔,可以挽救生命,防止口腔癌和其他疾病給人民帶來不必要的痛苦。”陶霖教授說,廈門市政府1994年頒發禁止檳榔“通告”,并于1996年改為“禁令”。這是目前為止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由一個地方政府對檳榔所頒發的最嚴厲的“禁令”,因其不但禁止檳榔的生產和銷售,還禁止食用,違者處以巨額罰款。經過20多年的實踐證明,廈門市政府的檳榔“禁令”是正確的,應該推廣到全國,以保護人民群眾的口腔健康。記者唐智峰 陳志遠
?
?
相關鏈接:
醫生研究檳榔問題遭威脅:有人揚言80萬買自己性命?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