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28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解放農奴為核心目標的西藏民主改革運動拉開序幕,由此開辟了西藏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貧窮走向富裕、從落后走向進步、從專制走向民主、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歷史新紀元。
為了提升藏區人民的生活質量,發展地區經濟,中央決定修建通往拉薩的青藏線。1984年,青藏公路完成整治改造;2006年,青藏鐵路順利通車。
一條“天路”修到拉薩,為藏區人民帶來了希望。那一鎬一個星火開拓出來的漫漫征程上,鳴奏過一曲曲青春的“天路”壯歌,這歌聲里,有這樣一家三代人的故事。
羅昌強是戍守在海拔4868米昆侖山隧道旁的一名武警戰士,職責是守衛青藏鐵路。羅昌強的父親羅正廷2002年應招修建青藏鐵路,曾參與格爾木至拉薩沿線鐵路的修建。羅昌強的爺爺羅生芳是一名基建工程兵,1974年與1萬多名指戰員一同對青藏公路進行整治改造,在地質情況最復雜、任務最艱巨的格爾木至唐古拉山沿線艱苦筑路11年。
在最好的年華里,他們都選擇了一條充滿艱辛和挑戰的路——將自己的青春拋灑在這片圣潔的青藏高原。
爺爺:這是藏區百姓們心里的“金橋”!
青藏公路始建于1950年,1954年通車。1974年國家決定對青藏公路進行整治改造,鋪設瀝青路面,1984年,人類筑路史上第一條穿越高原凍土區的二級公路打通。爺爺羅生芳是基建工程兵中的一員。
在高海拔地區鋪設瀝青,本來就困難重重。而且在當時的中國,施工設備很落后,只有鏟子、牛或駱駝車和架子車等簡易勞動工具,修路基本都是靠雙手干出來的。
還有一些根本就克服不了的難關:有限的醫療設備、雪域高原的惡劣環境……
基建工程兵的食宿就更差了,羅生芳說:“我們吃的是那種焜鍋饃饃,外面非常硬,每次吃飯的時候,先拿石頭把它敲碎,然后含在嘴里,用口水把它泡軟化,再慢慢吃下去。”偶爾有菜吃,其實就是水煮雜菜。遇到比較極端的天氣,大家只能喝雪水。
“生命禁區”唐古拉山是青藏公路跨越的最高峰,山口海拔5300多米,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的一半。別說干活,就是在上面走動也會覺得頭昏、胸悶、氣喘。改造唐古拉山路段時,有位年輕的戰士說著“讓我睡一會兒,一會兒就好”就病倒了。然后,再也沒有醒來。
有一天,羅生芳路上遇到橋塌事故,只得原地等待。司機師傅得知他是修建青藏公路的,對他非常熱情,說:“你們是在修西藏人民千百年來在神話和歌謠中期望的‘金橋’啊,路修好了,老百姓的病可以到外面治,生活才有盼頭!”那一瞬間,羅生芳明白了:這條路,非修不可!
1985年8月青藏公路全線黑色路面鋪筑工程竣工,這大大提升了西藏交通運輸能力,為藏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保障。
為了給西藏同胞修一座“金橋”的承諾,他們一往無前,無問西東!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