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口:濕地建設提升“生態民生”
市民在鳳翔濕地公園跑步鍛煉身體。本報記者 石中華 攝
近年來,海口通過“濕地+水體治理”,將昔日水質不佳的美舍河打造成了穿城而過給的景觀河;通過“濕地+水利工程”,將五源河變成了野生動物“天堂”;通過“濕地+生態修復”,東西湖重煥昔日“地標”光彩;通過“濕地+土地整治”,潭豐洋近萬畝火山熔巖濕地得以保留……海口在濕地建設中,通過科學規劃,根據不同的濕地特點因地制宜,打造出了特色分明的濕地公園。2018年10月25日,在迪拜舉行的《國際濕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上,海口榮獲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在世界舞臺上發出了中國濕地保護修復最強音。
目前,海口濕地生態不斷融入城市生態圈中,為百姓構筑了幸福美好的家園,也讓老百姓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
“水城”神韻再現
濕地,水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具有強大的的生態凈化作用,有“地球之腎”的美名。在海口32個水體治理過程中,濕地處理系統因其具有緩沖容量大、生態效果好、工藝簡單、投資少、運行費用低、凈化水質良好等特點,其身影隨處可見:鳳翔濕地公園八級梯田里植物搭配錯落有致、昔日“城中稀客”紅樹在河岸邊生根發芽、獨具特色的城市小微濕地遍布在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三角池3000多平方米的人工濕地承擔著水質凈化的責任擔當……
記者從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獲悉,近年來,我市在大力推進城市內河水環境綜合治理過程中,充分運用濕地凈化水質作用,在濕地保護修復相關的水環境整治工作上,海口2015年至2017年已投入資金80億元用于開展包括海綿城市建設、點面源污染防治、水量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經過兩年多的治理,截至目前,海口納入國家考核的21處水體治理點中有20處公眾滿意度和水質均達到要求,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完成90%的考核目標。海口水環境治理工作成效顯著,還得到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
3月31日,鳳翔濕地公園里,海南大學一名老師為園林專業的學生普及植物種類知識。據了解,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生態環境良好植物種類豐富,成為學生們“野生花卉學”的理想上課地點。 本報記者 李天平 攝
如今,美舍河邊、五源河岸、鴨尾溪畔硬質堤岸已被生態駁岸代替,淺灘、束島散落其中,“海岸衛士”紅樹長勢郁郁蔥蔥,“凈污”水草根植水底、隨水搖擺……海口32個水體在改造渠化河道時,以自然修復為主,打破原有“三面光”束縛,通過退堤還河,騰出斷面空間,改造硬質的直立斷面為草坡入水的復式斷面,恢復河道自然彎曲形態,不僅重塑了健康自然安全的彎曲河岸線,營造自然深潭、淺灘、泛洪漫灘的生境空間,構建水岸融合、藍綠交織的城市生態廊道,還保障了海口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延續性,讓城市水體安全、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河道、濕地、景觀達到完美集合,“水城”神韻再現。
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群白鷺翩翩飛過水面。本報記者 石中華 攝
樂享濕地生態福祉
蜂虎又來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啦!近日,有中國“最美小鳥”美譽的12只蜂虎在公園筑巢棲息。
為給蜂虎提供可挖洞筑巢繁殖的空間和足夠的安全距離、充足的食物來源,海口林業部門邀請相關專家蒞臨公園指導營造蜂虎棲息地。
蜂虎是海南島稀有的留鳥,被列入國家“三有”動物名錄,每年的3月下旬到7月下旬,栗喉蜂虎和藍喉蜂虎都會準時前來海南繁殖。而之前,主要是集中在海口金沙灣蜂虎濕地保護小區繁殖。隨著海口加強對濕地的保護和修復力度,生態環境得到改善,2018年5月,五源河下游發現栗喉蜂虎和藍喉蜂虎,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為距離市區最近的蜂虎棲息地,成為市民游客觀鳥看鳥的新景點。
除了蜂虎再現五源河,五源河開展生態修復后,相繼出現了國家二級保護動植物野生稻、水蕨、原雞,省級保護動物藍胸秧雞等,成為海口濕地生態修復治理成效的直接體現,更是海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典范。
根據《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2017-2025年)》,海口將打造4個國家濕地公園和3個省級濕地公園以及45個濕地保護小區、羊山濕地多用途管理區等,至2025年,濕地總面積達到31918.09公頃,濕地保護率在60%以上。
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優美。本報記者 石中華 攝
“濕地+旅游”新時尚
濕地在城市可持續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僅有助于防洪,還能過濾污水提高水質,同時也是城市綠地,有助于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海口濕地旅游資源豐富,因其具有自然觀光、生態旅游、休閑娛樂等功能,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據了解,目前,海口旅游業界深度挖掘濕地資源,將其與其他產品組合開發,推出了“紅樹林深呼吸”、濕地健康騎行徒步游等系列旅游產品,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的濕地生態游體驗。
鳳翔濕地公園三角梅花綻放,市民喜笑顏開合影留念。本報記者 石中華 攝
不僅如此,海口濕地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激活了我市濕地生態旅游市場,周邊居民通過旅游服務、濕地產品供給等形式獲取切實利益,從濕地保護工作中獲得收益,實現了濕地保護利用與經濟發展的雙贏:龍華區龍泉鎮涵泳村的千畝荷塘,每逢五六月荷花盛開的季節,吸引許多市民和游客前去觀賞,當地村民依靠荷塘增加收入超過1500萬元;瓊山區鳳翔街道新潭村,因村前千畝大潭種有蓮藕,每逢初夏時節,潭面開滿荷花,每年吸引約2至3萬名游客前來體驗觀光;美蘭區三江鎮的“鶴舞九湖”,是濕地文化與農耕文化相結合的鄉村生態旅游片區,每年吸引近5萬游人到此旅游觀光;秀英區永興鎮馮塘綠園,融火山濕地、生態農業、民俗文化為一體,游客紛至沓來。
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海口將以獲評“國際濕地城市”為起點,大力開發濕地+鄉村旅游線路,引導村民通過旅游服務、旅游區務工和土地租金分紅等,增加村民家庭收入,讓群眾真正從濕地保護利用中得到實惠。
?
?
?
相關鏈接:
大美濕地引關注 共話建設新海口
海口:國際濕地城 “加碼”市民幸福感
海南儋州灣入選中國“最值得關注的十塊海濱濕地”名單
鳥瞰黃河口濕地風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