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調動多方力量共同參與,構建長效化運維管理機制 瓊中奏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協奏曲
山水環繞的紅毛鎮金屏村,經過改善人居環境,變得更加秀美。 記者 于偉慧 攝
驅車拐入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營根鎮合羅村,幾名村婦聚集在樹蔭處歇息乘涼,一股濃郁的檳榔花香撲鼻而來。“我們村到處都是干干凈凈的,住著舒坦。”順著村民李玉梅手指的方向,會看到村里的小廣場、庭院巷道幾乎都被清掃得干干凈凈,就連犄角旮旯處也難覓垃圾與污水蹤跡。
眼前呈現出的這幅景象,仿佛是為重大節日而開展的“臨時大掃除”。但事實上,自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以來,隨時隨地保持干凈整潔已經成了合羅村的“常規操作”。
從探索建立“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到借助社會資本推廣農村污水治理,再到引導村民主動參與,近年來,瓊中以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畜禽糞污及農業生產廢棄物為重點,構建起多元化長效化運維管理機制,正奏響多方力量共同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協奏曲。
和平鎮塹對村村民在清理水道漂浮物。記者 于偉慧 攝
掀起“環境革命” 村莊告別“臟亂差”
當人口不過38戶的合羅村第一次嘗試清運垃圾時,村民們怎么也不會想到,塑料袋、破碎的酒瓶及各種腐爛發霉的瓜果食物竟會塞滿數十輛環衛車。
“都是村里祖祖輩輩‘積攢’下來的,有些歷史垃圾甚至比我的年紀還要大。”李玉梅還記得,直到2017年硬化路貫穿全村,垃圾池、排污溝渠與分散式污水處理項目相繼建成,合羅村的村容村貌這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吃過午飯后,村民王運章拎著一兜廚余殘渣倒入村口的垃圾箱,剩余的污水則順著管道很快排入地下溝渠。“垃圾箱要是滿了,打個電話就會有人來清運,既干凈又方便。”用力跺了跺腳下的水泥地后他又自豪地介紹道,地底下埋著一層排水管道和一層排污管道,這讓村里門前屋后不再積滿臟水,蚊蟲也少了許多。
合羅村的蛻變,是瓊中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縮影。自2012年起,瓊中將“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在全縣544個自然村全面鋪開,通過配足配齊鎮村垃圾回收、運轉處理等環衛設施及保潔員,目前瓊中農村垃圾清掃收運覆蓋面已達90%以上。
在“垃圾圍村”窘況消失的同時,瓊中自2016年起率先在全省推行富美鄉村水環境治理PPP模式,累計建成灣嶺鎮大邊村、營根鎮合羅村等281個“吃污水,吐清水”的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項目,直接受益群眾逾4萬人。
以治理“臟亂差”為切入點,瓊中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內涵與外延也得到擴展。
今年3月初,灣嶺鎮大邊村脫貧戶王興才在日常巡河時,發現定安河大邊村河段附近違規建有一處養豬場,便立即上報給鎮政府。在接到灣嶺鎮政府的通報后,瓊中縣綜合執法局立即前往現場開展整改工作,將亂搭亂建的養豬場強制拆除。
“不局限于一村一戶的環境衛生整治,我們還將農村污水治理與河長制、湖長制結合起來,只有整個山體綠起來、水系活起來、環境美起來,村莊才能靈動而富有生氣。”瓊中縣河長制辦公室負責人說。
經過治理,吊羅山鄉響土村水流變得更加清澈。記者 于偉慧 攝
激發村民意識 主動參與環境治理
沿仿古木質棧道拾階而上,郁郁蔥蔥的橡膠林依著山坡綿延,谷底一條小河輕快流淌……每天傍晚,灣嶺鎮水央村村民王義輝總喜歡踱步至村拐角的這處休閑小廣場納涼。“瞧見棧道底下沒?那里曾是一座‘垃圾山’,幾十年的垃圾堆起來能有近4米高。”站在“垃圾山”改造而成的小廣場上,72歲的王義輝連連感嘆,村里能有這樣的變化實屬不易。
不易在哪?村民們的觀念便是最大的一道坎兒。2015年,在被納入瓊中縣富美鄉村建設后,水央村打算在村里建3個垃圾屋,并將一處垃圾堆放地改造為休閑場所,可由于規劃地址占用了部分村民的檳榔林,項目進展一拖再拖。
村干部一趟趟上門給村民做思想工作,效果并不明顯。眼看勸不動大伙,水央村黨支部書記許炳酌索性帶頭砍掉自家的3株檳榔樹,將地讓出來給村里建1個垃圾屋。“還別說,村里有了垃圾屋,真是干凈了許多。”原先村民陳開東得繞好大一個彎去倒垃圾,為了圖方便,他干脆主動挖走自家的幾株芭蕉樹,將其中一處自動密閉式的垃圾屋“請”到了家門口。
讓陳開東感到欣喜的是,不僅垃圾屋沒有散發出他想象中的臭味,就連鄉親鄰里的豬圈禽舍也在漸漸“消失”。
“剛開始讓把豬圈拆了遷到村外去,我們并不樂意,幾十年的養殖習慣,哪能說改就改?”村民楊開彬告訴海南日報記者,2017年年底他將自家門口4個豬圈拆除,政府幫他將豬崽遷至不遠處的檳榔林,又出資砌起一處標準式化糞池,這才讓他漸漸沒了顧慮。
依靠上級財政投入和村民投工投勞,拆除后的豬圈舊址被改造成停車場、綠化帶,甚至搭架種起百香果,不僅令整個水央村的面貌煥然一新,也帶來一場農民衛生觀念與習慣的變革。
灣嶺鎮水央村如今建成了“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 記者 陳元才 特約記者 秦海靈 通訊員 朱德權 攝
構建長效機制 農村由“一時美”向“持久美”轉變
村莊不再“灰頭土臉”后,環境整治的腳步并沒有停下。事實上,“臟亂差”的反彈問題,一直是農村環境整治的頑癥。如何讓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后不“退潮”?瓊中的對策之一是落實督查考核機制。
今年1月,黎母山鎮南吉村因存在垃圾箱垃圾未及時清運、農戶房前雜物亂堆亂放、村內污水橫流等諸多問題,在全縣100個行政村環境衛生整治暗訪督查工作中位列97名。收到整改通知單后,南吉村幫扶單位及村“兩委”干部立即進行全面摸排、逐條整改,次月排名便提升至第23名。
據瓊中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局長李振高介紹,通過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如今瓊中不定期對全縣100個行政村開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暗訪督查工作,對排名落后的村莊及負責人進行通報、約談,同時各鄉鎮、村級組織也陸續制定出臺考核標準、評比制度與村民公約,構建起縣、鄉鎮、行政村、自然村四級監督機制。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是單單只靠“一紙制度”約束,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一人一事之舉。
以政府力量為主導,村莊硬件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打出“政府補貼+社會資本”組合拳,農村污水治理步入良性運行軌道;推行“村民自治+保潔員保潔”,充分激發村民主體意識……隨著政府、農民與社會力量的同頻共振,瓊中因地制宜、多管齊下,構建起長效化多元化運維管理機制,正推動富美鄉村從“一時美”向“持久美”提質轉型。
?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