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集市增強貧困戶脫貧信心。記者 蘇弼坤 攝
筑牢產業興鄉穩定脫貧之路
紅的洋鳳仙、藍的矮牽牛、黃的孔雀草 ……4月9 日,甲子鎮瓊星村的赫森花卉基地內,各色花卉競相綻放,在春日暖陽下展現出別樣的魅力。基地里,脫貧戶黃少戀和村民正忙著除草澆水。“在家門口上班,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靠雙手打工掙錢,工資一個月2500元,生活有了奔頭。”黃少戀笑著說。在遼山村,還有很多像黃少戀一樣在花卉基地打工的“上班族”,他們在自家門口打工賺錢。據了解,花卉基地采取 “企業投資+村民參與”的方式進行扶貧,以當地貧困戶為主,拓寬村民收入渠道,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類似的扶貧模式,在海口不在少數。有產業支撐,才能從源頭上拔掉“窮根”。為此,海口多措并舉發展扶貧產業增加貧困群眾增收渠道,以“五帶動全覆蓋”模式促進帶貧減貧和特色產業發展。全市共36家企業合作社,著力發展“公司+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抱團發展”和“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五種產業扶貧模式,建立36個特色產業示范基地,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641戶11257人參與產業組織化,組織化程度從去年 86.3%提高到今年100%。通過土地流轉、技術幫扶、股份合作、務工就業、訂單服務等方式,與貧困戶建立了更加緊密的得益聯結機制。
與此同時,海口開展技術幫扶,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組建市、區、鎮三級“科技扶貧專家”服務團規模,聘請“田教授”通過角色轉變實地指導;以消費扶貧促進扶貧產業做大、做強,消費扶貧推動扶貧農產品銷售,增強貧困戶發展產業的信心;引進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打造15個鎮級電商平臺,拓寬電商平臺營銷能力。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是近年來村民感觸最深的,這也是海口高質量推進產業發展最真實的寫照。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