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王夙認為,優化銀行對中小微企業的貸款機制,一方面要探索針對中小微企業的個性化定制的貸款風險評估機制,另一方面可合理提高“無形資產”作為抵押物的貸款比例。
中小微企業數量占比大,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旺盛且迫切。要讓金融回歸本源、結構優化以及服務實體經濟,首先就要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
中小微企業要健康發展,就需要自身具備核心競爭力,充分利用好時代紅利和政策紅利,積極轉型升級。這一過程需要足夠的現金流,這些資金既是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的物質支撐,也是資本市場評估一個企業前景的直接體現。企業獲得正向現金流的方式主要有股權融資、產品變現和銀行借貸三種。但是中小微企業能夠出讓的股份有限,草創期間的銷售額也很難變現為大額的正向現金流。因此,銀行貸款就成為主要選擇。不過,目前銀行的貸款供給與中小微企業的需求之間還存在明顯的鴻溝。
應當看到,中小微企業面臨“貸款難”的同時,銀行系統也存在“放貸難”的困境。中小微企業難以從銀行貸款,并非是因為銀行“缺錢”,而是銀行與中小微企業之間的資金供給模式存在問題。
如何優化銀行對中小微企業的貸款機制?一方面,探索針對中小微企業的個性化定制的貸款風險評估機制。例如,小微型餐飲企業申請貸款,銀行工作人員在企業后廚蹲點,直接清點每日的餐具清洗數目。再比如,針對部分輕工業企業,銀行工作人員進駐企業,觀測查看每日的用水量、用電量或產品運輸車輛數目。通過這些“第一手”的直觀資料,銀行可以更為清晰地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這些直觀感受有時比企業的賬目更能反映實際情況。當然,此類精密化的評估方式并不直接適用于“工農中建交”這樣的大型銀行,反而由中小型、地區型的民營銀行操作更為合適。大型銀行可以嘗試下放權力,設置更多的小型銀行,由下設的小型銀行通過精細化管理、個性化評估來控制貸款的風險。例如,浙江的臺州銀行就成立了浙江三門銀座村鎮銀行等7家“銀座”系列的村鎮銀行,有效地提供了個性化的優質金融服務。銀行還可以與行業管理部門打通數據壁壘,通過大數據優化貸款風險評估機制。
另一方面,合理提高“無形資產”作為抵押物的貸款比例。在實踐中,目前我國貸款抵押標的物的范圍比較窄,企業和銀行都傾向于土地、建筑等不動產。機器設備等動產雖然也可以抵押,但動產的損耗遠大于不動產,自然影響銀行的信心。對于廣大中小企業特別是科創企業,用知識產權代替土地、建筑甚至機器設備作抵押,是更為輕松的選擇。為了穩步推進“無形資產抵押貸款”的接受度,配套制度也要盡快建立起來。比如,銀行系統要有一套合理的無形資產價格評估機制,知識產權交易中心也要對被交易知識產權是否處于“抵押”狀態及時公告等。
總之,不斷探索適合中小微企業的“靈活”貸款機制,創造各種條件為中小微企業“解渴”,不僅有助于引導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更有利于釋放中國經濟的微觀活力,這在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政策法規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王夙)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