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滿目荒涼到宜居宜業,萬寧興隆歸僑齊心開荒種糧建家園
昔日荒山野嶺 今朝文化名鎮
今年初,在萬寧興隆熱帶植物園,多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實地調研并品嘗興隆咖啡。記者 袁琛 攝
“老板,3份九層糕,再來3杯咖啡。”5月1日下午,在等候了近半小時后,游客張曦和他的2個朋友終于在位于萬寧市興隆鎮墟的南洋風味餐廳排到了座位。不一會,美味的糕點上了桌,3個人歡呼一聲,大快朵頤起來。
這是一家在當地頗有名氣的餐飲店,以味美價廉的東南亞小吃聞名。“平均每天的營業額能有1萬多元。”39歲的餐廳負責人黃宇峰感慨道,這是他們一家過去想都不敢想的收入,“2013年的時候,我一個月的工資不到3000元,一年的收入也比不上現在的一周。”
看著兒子一家的生活越過越好,黃宇峰的父親、72歲的印度尼西亞歸僑黃文能也感慨萬分,他至今還記得60年前那個百廢待興的興隆小鎮,皆是荒山野嶺,山豬滿山亂跑。
“興隆能有今天的發展,都得感謝黨的政策。”黃文能說,在黨的政策引領下,興隆經過近70年的發展建設,不僅成為了一座宜居宜業的小鎮,還成為頗受游客青睞的海南十大文化名鎮之一,改變了無數人的生活。
建設
“一條幾百米長的街,一座茅草房搭建的車站,鎮上一棟樓房都沒有。”這是13歲的黃文能對興隆的第一印象。
1961年,黃文能隨父親從海外回國,在萬寧興隆華僑農場安家落戶。當時的興隆百廢待興,缺糧缺衣,歸僑們的生活條件很艱苦。
“當時小孩子吃飯要用秤來稱重,每個娃3兩飯,多一點都不行。”黃文能一邊說著一邊比劃,米飯用湯一泡,就是一碗稀湯,“那時我上六年級,學校每周安排一節勞動課,組織我們鋤地、種菜、開荒。”
在那時,能痛快地吃上一頓肉,就是黃文能最大的心愿。“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大人們開荒時挖到山豬窩,那就代表著大家有口福了。”黃文能說。
這樣的困苦日子沒多久就有了改善。在黨的號召下,歸僑們奮力拼搏,很快在興隆辟出了成片的良田,建起了一排排豬舍。
高中畢業后,能歌善舞的黃文能進入了農場文工團工作。在文工團里,他精心編排演出節目,把黨的政策融入藝術表演,給農場建設加油鼓勁。
“到1968年的時候,大家已經很少餓肚子了。”黃文能說,當時物資仍然不寬裕,購買各類生活物資都需要票證,“但黨和國家一直很照顧我們歸僑,還專門為歸僑發出僑惠證,買東西有一些優惠。”
盡管已過去50多年,黃文能等歸僑仍然對黨和國家的照顧感恩于心。退休后,黃文能和老伴李玉明常常四處義演,用自己的方式抒發愛黨愛國的熱情。馬來西亞歸僑李玉明對海南日報記者說,“如果沒有黨和國家的照顧,我們這些人又怎能葉落歸根。”
知恩報恩,在這樣的信念支撐下,東南亞歸僑們篳路藍縷,墾荒種植,沒有路,就用砍刀披荊斬棘開路;沒有房子,就自建茅草房,靠雙手在興隆建起了新的家園。
巨變
改革開放的春風,似乎在興隆格外暖。
“大家開溝挖渠,墾荒造田,種番薯,種香茅,種咖啡,種橡膠,干勁十足。”黃文能說,實行包產到戶后,興隆很多人掙了錢,“小樓房多了,拖拉機和電視機也進入了很多家庭。”
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興隆也迎來產業轉型的新機遇,通過大力發展旅游業,實現一年一個新變化。“當時來興隆的國內外游客越來越多,星級酒店也越建越多,不乏五星級酒店。”這也讓黃文能看到了機會,他應聘到景區從事歌舞表演工作,“那時1個月的工資600元,是一筆很可觀的收入。”
在黃宇峰的印象里,巨變始于一臺黑白電視機。那是1990年,10歲的黃宇峰放學回來后發現家里多了一臺黑白電視機。
“那部電視機小小的,節目不多,刮風下雨時信號不好,但仍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記憶。”黃宇峰說,每天傍晚吃過晚飯后,全家人會擠在這部小小電視機前看電視節目,“節目的內容早記不清了,但是那種溫馨的氛圍一直都記得。”
再后來,僑鄉的居民們普遍感覺生活方便多了。“農場開始大規模改造道路,把陡坡降低,把彎道改直,泥土路改成水泥路,而且連通了高速公路,2個半小時就能到海口。”黃宇峰說,而且隨著興隆旅游業的發展壯大,人們能謀到的發展機會也越來越多。
2000年,海南開始實施21國旅游團隊免簽證政策,擴大了入境旅游市場,通過這一途徑前來旅游的外國游客越來越多,來興隆旅游的游客人數也是水漲船高。這一年,20歲的黃宇峰成功進入興隆亞洲風情園當講解員,每個月領薪水。
2008年底,黃宇峰結婚了。為了慶賀新婚,夫妻倆購買了1輛小汽車,可把妻子詹舒敏樂壞了,“以前都是騎摩托車,風里來雨里去,現在有了小汽車就不擔心會淋雨了。”
2009年底,海南在國家支持下開始建設國際旅游島,這讓黃宇峰很興奮,“建國際旅游島好呀,我們做服務行業的,客人多了,收入自然就能提高了。”
期待
近年來,海南著力打造一流的國際旅游島,加快了發展高水平旅游業的步伐。
貫穿著名景點和重要城市的環島高鐵全線貫通,形成了“環島三小時交通圈”,人們出行更加便利快捷;
瓊中至樂東高速公路提前建成通車,今年內將建成文昌至博鰲、萬寧至洋浦高速公路,“田”字型高速公路將實現全面貫通;
推動實施59國公民來瓊免簽政策,便捷的通關吸引更多境外游客;
越來越多的旅游項目落地,拓展旅游消費發展空間;
……
在海南旅游的不斷發展中,黃宇峰嗅到了商機,2014年他和妻子詹舒敏從原來的單位辭職,在路邊擺起了攤位。
“最早的時候只賣清補涼,第1天就賣了300多元,1個月就掙了7000多元。”黃宇峰說,“這個收入一下子就振奮了我們。”
為此,同是印度尼西亞歸僑子女的詹舒敏找到奶奶,認認真真從老人家那里學習印度尼西亞糕點的制作方法。后來她又去學習其他東南亞小吃的制作方法,并對興隆咖啡偏澀的口味進行改良,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
“我們做旅游的,必須要重視游客的體驗,給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招牌。”詹舒敏說,而且她也希望游客在品嘗這些東南亞美食后,能對背后的華僑文化產生興趣,讓更多人了解父輩的故事。
在黃宇峰看來,自家生活的改善,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祖輩在這里落地,父輩在這里扎根,我在這里發展,都得益于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的美好生活。”黃宇峰說,“如今萬寧市政府正大力推動‘重振興隆’計劃,我期待能看見更加綠色、美麗、開放、活力的興隆。”
?
?
相關鏈接:
中央掃黑除惡督導組進駐萬寧五指山開展督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