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5月9日電 題:解矛盾順民心——海口打造“人民調解”升級版
新華社記者柳昌林、涂超華、劉鄧
近年來海口市不斷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構建大平臺、大聯動、大調解的基層社會矛盾化解體系,打造“人民調解”升級版,消解矛盾于未然,化解風險于無形。
近3年海口市調處矛盾糾紛近2萬件,成功率達到98%。
專職全覆蓋 讓專業的人干專業事
5月初,海口市龍華區金貿司法所內,33名討薪農民工在專職人民調解員羅新建的幫助下,結束了與一家裝飾公司長達半年的勞務糾紛,拿到約75萬元的血汗錢。
“如果是在以前,面對這類時間跨度長、涉及面廣的疑難糾紛案件,非專職的人民調解員往往無能為力。”羅新建說,因為之前調解員以兼職為主,很難在時間、精力上全身心投入。
近年來,海口市推進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職業化、專業化建設,著力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海口市根據城鄉差異化需求,采取公開招聘與組織推薦相結合的方式,全力打造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
完善的制度是人民調解工作的基礎。圍繞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動態管理、績效考核等內容,海口市先后出臺十項制度,并對人民調解員實行持證上崗和退出機制。
此外,每年投入3000萬元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專項保障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還邀請檢察官、律師、醫學專家、法學教授等20多個行業領域143名專家,組建人民調解專家咨詢庫,補足專業短板。
海口市司法局黨組書記林明說,通過著力推進人民調解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以及建立專兼結合的機制,海口已實現全市所有鎮(街)、村(居)調委會全覆蓋,活躍在城鄉的人民調解員成為筑牢社會穩定“第一道防線”的重要力量。
資源聯動共享 構建多元化大調解格局
去年9月,海口市龍華區城西鎮一家私立幼兒園因投資人之間的經濟糾紛,無法正常開學,上百名家長為拿回已繳納的學費,與校方僵持到凌晨。
為化解矛盾,城西鎮司法所人民調解員與區法院、教育局、信訪局等部門密切聯動,連夜進行調解,最終促使雙方達成調解協議。
近年來海口市不斷深化人民調解工作與職能部門的對接,對重大矛盾糾紛法官全程跟蹤指導、業務部門全程參與,構建起內部資源聯動調處的大調解機制。
海南省司法廳廳長鄭學海說,共建共治的大調解機制產生了強大的調解合力,在最大限度實現矛盾不上交的同時,還提高了司法行政機關的效率。一些矛盾糾紛化解在訴前,緩解了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交通事故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損害賠償爭議的調解,也幫助交警部門提高了道路交通事故處理效率。
在海口市美蘭區流水坡社區人民調委會,法律顧問室設立在調解室內,警務室又與調解室毗鄰。只要有糾紛,警察、律師和調解員三人小組隨時可以一起開展調解工作。
“調解員的調解優勢、社區民警的執法優勢、法律顧問的專業優勢同時發力,優勢互補,大幅提升調解效力。”流水坡社區專職人民調解員陳東洋說。
海口市還先后成立了交通、旅游、醫療、商業等領域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16家,大調解的工作機制不斷向重點行業拓展。以海口旅游調委會為例,近3年來,旅游調委會受理旅游投訴案件1237件,調解結案率100%,為游客挽回經濟損失119.5萬元。
智慧平臺助力筑牢“第一道防線”
位于海口市民游客中心的12345指揮大廳內,巨大的屏幕墻上數字跳躍。這里不僅是海口市12345政府熱線的工作平臺,也是海口智慧調解聯動系統的中樞。
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海口市積極運用信息化手段推動人民調解工作,探索“人民調解+12345”模式,以12345指揮平臺為基礎,開發構建智慧調解聯動系統,從而促進部門間聯動協調機制高效運轉,實現快速收集矛盾、快速分流聯動和快速響應調處。
海口市司法局副調研員唐文琦說,矛盾糾紛通過平臺按屬地管理原則迅速轉派到基層專職人民調解員,這種市級平臺“派單”、區級平臺“接單”、專職人民調解員及時聯動調處解決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調解工作的時效,更好地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記者采訪看到,通過智慧調解聯動系統,可以看到每一件調解案件的辦件詳情、調解員通過手機App不斷上傳更新的進展情況,以及市民的反饋信息等。與此同時,系統還能實現移動視頻指揮和信息協同共享,可以實時了解專職人民調解員現場工作情況,進行在線部署指揮。
“智慧調解聯動系統會實時對矛盾調解情況進行數據集中分析,通過類型占比、地域分析等指標對全市矛盾糾紛動態進行研判。”智慧調解聯動平臺工作人員劉臻宇說,還在不斷完善的系統切實提升了矛盾糾紛排查、收集、研判聯動處置能力。
海口市副市長龍衛東說,通過不斷打造“人民調解”升級版,全市信訪形勢也大幅改善,去年信訪總量同比下降22.5%。此外,全市刑事案件立案數、治安案件受理數也大幅下降。
?
相關鏈接:
全國調解工作會議召開 與會嘉賓點贊海口人民調解工作?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