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算法近年來取得突破性進展,應用越來越廣泛。但“人工智能的主體性與侵權責任”“人工智能與知識產權”“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與個人信息保護”“人工智能與法律倫理”等問題也隨之而來。
圍繞上述問題,“人工智能:科學與法學的對話”研討會近日在重慶舉行。此次研討會由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西南政法大學主辦,西南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重慶知識產權保護協同創新中心、北京陽光知識產權與法律發展基金會承辦。
作品判斷存在爭議
滿足獨創性是關鍵
關于人工智能是否擁有主體資格以及同時伴有的侵權責任問題,目前仍然存在很大的爭議。
近日,北京互聯網法院一審公開宣判北京菲林律師事務所訴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侵害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整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一案,判決認定計算機軟件智能生成的涉案文章內容不構成作品,但同時指出其相關內容亦不能自由使用。
此案的判決是人民法院首次對涉計算機軟件智能生成內容的著作權保護問題進行回應。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教授黃玉燁提出,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問題存在兩種困境,一是其是否具有獨創性、是否反映了人的個性;二是其權利主體為誰,假設人工智能生成作品受著作權保護,人工智能能否成為著作權主體。
“依據現行法律和傳統著作權理念,人工智能不能成為著作權主體,因為著作權主體應當是民事主體,即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動物、機器都不能成為權利主體。”黃玉燁說。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管育鷹認為,創作過程是一種精神上的智力活動,受保護的作品應當具有自然人的獨創性表達。人工智能生成物迄今為止仍是算法直接轉換、系統自動生成的結果,這一過程并非創作,其結果也不是作品。并不否認人工智能可作為創作的輔助工具,人工智能系統、算法應用和財產利益也可獲得其他知識產權法的保護。
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教授叢立先則認為,如果在人工智能開發、利用和轉移的過程中有合同,不違反合同法基本規則,那么合同要優先。在版權法語境下,目前用現代規則體系和思維模式可以解決問題,當問題無法解決時,再討論主體性。
在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馬銳看來,人工智能算法對數據的依賴、不確定性、不可解釋性等,導致人工智能應用存在潛在的安全風險。
而針對現階段關于人工智能立法還不完善的狀況,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副教授曹偉認為,可以通過知識產權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進行保護。目前亟需考慮的問題有3個方面,即數據的產權定性;數據的采集、整理和使用規則;人工智能研發的規范與引導。
規制企業倫理道德
有效保護個人信息
隱私利益是什么?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吳偉光認為,隱私利益是競爭中產生的信息獨占關系,只要有競爭關系就有隱私利益。
吳偉光認為,人的合作效率越高,其隱私利益越小。勞動合同法明確要求勞動者必須提供相關信息,只要合作,就必須信息交換。在人工智能時代,人的社會合作廣度和深度都會有巨大的提升,必須與大量陌生人交換信息,隱私期望一定要下降。
中國科學院大學法律與知識產權系副教授尹鋒林稱,隨著科技進步,個人信息內容不斷發展豐富。在人工智能時代,行業規范對個人信息保護至關重要,個人信息保護要借助于行業規范。在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如果僅靠個人,可能會面臨能力不足問題。行業、政府、相關企業應加強合作,共同建立合理的個人信息保護強制性或準強制性標準。
重慶市公安局電子物證司法鑒定中心主任田慶宜認為,人工智能要想更好地為人提供服務,需要融入與了解人的生活,在服務獲得與隱私保護之間取得平衡。過于嚴苛的個人信息保護,可能阻礙人工智能的發展,他建議立足國內發展實踐進行立法保護。
人工智能發展如此迅速,能不能將人工智能應用到司法審判當中?杭州實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孫林君認為,如果在司法判決時運用人工智能做輔助,可能面臨嚴肅性悖論。由于存在嚴肅性悖論,當前階段把人工智能輔助決策的技術嵌入到審判環節,很難提升案件審理的質量和效率。
人工智能到底會不會幫助法官或律師減輕負擔?孫林君提出,打官司會經過咨詢、評估、調解、仲裁、審判幾個階段,而老百姓最關心的是勝的概率是多少,可以依據哪些法律法規,有沒有相關的案例參考。
也有很多專家和科技界人士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提出擔憂。騰訊公司法務平臺部總經理謝蘭芳認為,人工智能并不一定100%為人類帶來福利。人工智能有了自己的意識后,可能會作惡,成為壞的人工智能。因此,需要將規則、倫理、價值觀嵌入其中,規制人工智能的發展。
清華同方集團法務總監蘇云鵬建議,企業應加強倫理道德方面的規制,在企業成立倫理道德委員會,所有高科技產品推向市場之前,先經過倫理委員會的論證,并賦予其一票否決權。由于思維視角存在局限性,這個委員會要由不同學科的專家,如社會專家、政府專家、學術專家等共同組成。(記者 吳曉鋒)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