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漁民“洗腳上岸”,產業多點開花
瓊海潭門:漁家小鎮闖新路
俯瞰潭門漁港。 本報記者 袁琛 攝
這幾天,瓊海市潭門鎮林桐村的符名林很忙。
“想趁淡季給民宿升級,到下半年旺季時給游客更多驚喜。”1980年出生的符名林是地地道道的漁民出身,現在經營著一家在當地頗有名氣的民宿,“以前下海捕魚,現在‘洗腳上岸’,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符名林的民宿叫“無所歸止”,距離潭門港不遠。雖然沒有大景區作為依靠,但這棟只有10來間客房的民宿自2018年5月開業后,已經接待了5000多名游客,產生經濟效益超過100萬元。
“潭門能有今天,得感謝黨的政策。”符名林說,在黨的政策引領下,潭門發展迅速,不僅硬件條件越來越好,大家的生活越來越舒適,還成為頗受游客青睞的漁業風情小鎮,改變了眾多潭門人的生活。
圓夢
耕海牧漁向深藍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海,看到停滿漁船的漁港,整個小鎮都彌漫著海的味道。”6月2日,來自內蒙古的游客李保鋒在參觀潭門漁港時興奮地說。
千百年來,潭門人遠下重洋,耕海為業,從最初的水上漁家,到依岸而居,再到漁村、漁鎮,潭門人的生活離不開“漁”。
家住潭門鎮排港村的陳昌平還記得自己17歲時第一次出海的場景。“乘著一條10多米長的木制漁船,船上設備很簡陋,除了漁網就是一些簡單的生活設施。在海上搖搖晃晃,一出海就是兩個多月。”陳昌平說,當時船上也沒有冷藏設備,捕到魚后只能制成魚干帶回來,“最怕遇到大風大浪,讓人心驚膽戰。”
這種令陳昌平心驚肉跳的出海經歷持續了6年。1986年,23歲的陳昌平與人合伙更換了一條20多米的大漁船,“雖然噸位還是不大,但各方面都比以前那條強多了。”陳昌平說,新漁船空間大了不少,帶的補給也更多,“這樣我們能去更遠的海,捕更大的魚,掙更多的錢。”
造大船,闖大海,捕大魚,是縈繞在陳昌平心中的夢想。“漁船大了,抗風能力強了,就越安全,就能更安心到深海抓大魚。”陳昌平說,通常遠洋漁船捕撈回來的多是一些名貴的魚,如蘇眉、石斑、黑鯧等等,“這些魚的價格高,我們的收入也高些。”
2013年4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潭門,鼓勵漁民們造大船、闖大海、抓大魚。省政府、瓊海市政府也鼓勵漁民造大船,支持漁民們到深海抓大魚。
“我和我兄弟購買了兩艘350噸的鋼質船,船上安裝了北斗導航系統和一些高科技安全保障設備,比以前那些二手船強太多了。”潭門鎮合龍村漁民柯維秀說,漁民造大船,政府不僅有資金扶持,還有油料補貼等各種政策,“加上大船的效益也好,現在大家都敢造新船。”
幾年來,潭門鎮多出了30多艘大漁船。除此之外,鎮區也發生了巨大的喜人變化,坑洼的道路變得平坦、寬敞,路邊的房屋是濃郁的南海風情,還有造型別致的路燈,時尚的氣息撲面而來。
求變
“洗腳上岸”謀發展
在大海里闖蕩了半生的陳昌平,最終選擇了“洗腳上岸”。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陳昌平于2018年5月開了一家海鮮大排檔,“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旅游旺季,大排檔的生意很好。開店政府還有補貼,產出也穩定得多。”
盡管選擇了上岸,陳昌平卻依然定期保養自家的漁船。“這是祖輩傳下來的技藝,不能丟了。”陳昌平說,有時候自己也會到近海捕一些魚回來,當地近海的海鮮頗受游客及當地人喜歡,“現在用的漁船跑得快,大半天功夫就能回來,不耽誤開店。”
與陳昌平相比,符名林算是徹徹底底上了岸。“高中未畢業就輟學,從小就跟父親出海,做了10年的漁民。”符名林說,謀求轉型發展的念頭早早地在他心中埋下了種子。
2013年以來,潭門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那以后來潭門的游客越來越多,我們覺得辦民宿是一個很不錯的行業。”2017年,符名林和朋友一起,租下了石碗村的一棟兩層小樓,改造成為具有漁家風情的民宿。
符名林的民宿從整體風格到內部設計,靈感都來源于潭門的當地傳統文化。“雖然沒有大景區可依靠,但潭門有不可多得的淺灘,有深厚的耕海文化,本身的文化旅游資源就是民宿最大的后盾。”符名林說。
符名林的民宿在潭門取得了成功。2018年春節,民宿試營業時,就已經人氣火爆,客房常常爆滿。如今,他的民宿在平時工作日的入住率已接近六成,在周末和節假日更是常常爆滿。
民宿還與其他漁民所轉型相關行業對接,客人可以品嘗到綠色農產品、新鮮海鮮;可以體驗漁村生活,捕魚、抓螺;有客人想出海游玩,就推薦到潭門休閑漁業碼頭,乘坐有運營資質的休閑漁船去玩。
“潭門的海是我們的共同財富。”符名林說,現在越來越多的漁民“洗腳上岸”,“我想爭取在三五年內,把品牌門店發展到10到15家,吸引更多漁民加入進來,不再單純地靠海吃海,為潭門人闖出一條更好的致富路,也為后代保留一片蔚藍的大海。”
謀遠
漁旅融合蹚新路
“以前出海一次要兩個月時間,現在在家門口上班,每天都能回家,還有穩定收入。”今年40多歲的漁民李瓊日如今已不再出海捕魚,2018年初,當了近20年船長的他將自家的漁船出租給一家休閑漁業公司,自己也進入公司工作,負責開船帶游客出海游玩。
在李瓊日看來,“想提高生活質量,就必須開辟新的致富門路。”
沿著潭門中心漁港的道路慢慢走,隨風入鼻的是海的味道,抬眼所見是海的風光,讓人處處感受到海韻漁味。從傳統漁業小鎮,轉變為獨具漁家特色的新型旅游小鎮,就是潭門鎮的求變之道。
潭門鎮黨委書記周海通表示,傳統海洋捕撈業的發展潛力有限,必須引導漁民轉產轉業,“潭門要做足做好特色風情小鎮的文章,走漁旅融合發展之路。”
挖掘耕海文化,打造“潭門趕海”品牌,做強海鮮餐飲業,發展漁家民宿……潭門鎮從保護近海漁業資源出發,紅紅火火地搞起了休閑漁業。
今年已84歲高齡的老船長蘇承芬說,原先的潭門漁民主要是靠著海洋捕撈賺錢,要么就是外出打工,“現在可選的路子多了,發展的機會多了,年輕人也愿意留下來了。”
游客多了,產業也就活了。如今,潭門游客接待量最高時日均突破5萬人次,形成了以漁業、旅游和工藝品生產銷售多業并舉的產業體系。
“潭門旅游業的發展活力將更加旺盛。”潭門鎮鎮長王國熊透露,2018年4月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開館以來,已為潭門帶來了超過50萬人次游客,潭門馬鮫魚銷售總量達到80噸、紅杉魚銷售量超過200噸,“海鮮、美食及特產成為游客到潭門必選的時尚產品。”
據介紹,潭門鎮將繼續做好海洋文章,做大做強海洋經濟產業,扶持發展近海休閑漁業,打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休閑漁業特色品牌,深度打造“潭門海鮮”名片,發展潭門餐飲旅游產業,并發展熱帶高效現代農業,讓產業多點開花,助推潭門南海風情小鎮發展。
(本報嘉積6月9日電)
?
?
?
相關鏈接:
瓊海積極發展休閑漁業 漁民上岸吃上旅游飯?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