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萬寧貧困村民朱充德勤勞肯干,苦學養殖技術脫貧后不忘鄉親
“養鵝達人”奔富路上“向天歌”
“我先帶鵝群去吃一頓豐盛晚餐,晚上9點多給它們備好了‘夜宵’再回家。”6月19日晚,今年46歲的萬寧市禮紀鎮貢舉村脫貧村民朱充德樂呵呵地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他覺得現在的生活比以前要充實得多,最重要的是收入也比以前高得多。
在貢舉村,朱充德是家喻戶曉的名人。“一方面是他的鵝確實養得好,鵝肉鮮美,另一方面是他苦學養鵝技術、從貧困戶蝶變為致富帶頭人的故事激勵人心。”貢舉村黨支部書記曾祥艷說。
“5月下旬這批鵝里有200只能出欄,現在行情不錯,賣鵝的錢留著下半年我家女娃升高中時使用。”看著眼前成群覓食的鵝群,有些駝背的朱充德回憶起以前的困苦生活笑著說道,那時候是真的窮,2015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前,連一家子基本生活都難以維持。
當時朱充德家中共4口人,82歲的老母親身體癱瘓,生活不能自理,女兒也在上學,而他本人因身體駝背做不了重活,家庭收入全靠夫妻倆種水稻和打臨時工,平時連給女兒買件新衣服都舍不得。
“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后生活改善很多,我也一下子松懈了,有了‘等靠要’的想法,覺得日子能過得下去了。”朱充德坦誠地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就是懶病犯了,想著有人來幫。如果沒有后來的脫貧致富電視夜校節目,也絕對沒有他現在的生活。
“脫貧致富電視夜校節目里講得很好,有脫貧政策,也有典型故事,還有產業經。”朱充德說,幾乎每場節目他都會觀看,節目中很多和他一樣的貧困兄弟用自己的雙手掙了錢,對他的觸動很大,“我當時想到自家的困苦生活,就下決心要改變,別人都能做得到,我肯定也沒有問題。”
朱充德選擇養鵝作為自己的事業。“2017年養了第一批鵝100只。那是第一次養這么多鵝,因為技術不過關,還損失了不少。”回憶起第一次養鵝時的情景,朱充德現在仍顯得有些懊悔,“主要是鵝苗期沒有看護好,小鵝生病后就死了。”
知道自己的養鵝技術弱,朱充德便加倍地用心去學。“電視夜校節目、鎮里的養殖技術培訓等,我都去了。技術員下鄉時還拉他們到鵝欄里現場請教。”朱充德樂呵呵地說。
養鵝不是一件輕松的活計。自決心把鵝養好,朱充德每天早上5點多天未亮便起床為鵝準備“早餐”,每天晚上10點多為鵝備好了“夜宵”才回家,每逢刮風下雨等惡劣天氣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鵝欄。然而朱充德卻并不覺得累,用他的話來說,“生活不僅充實得多,也有了意義”。
付出終會有收獲。2017年,朱充德養的第一批鵝給他帶來了6000多元收入,當年他還應聘上了護林員,每個月還領了1000元的工資。到了當年年底,朱充德成功脫下“貧帽”。
“別人給的始終沒有自己勞動得來的心里踏實。”脫貧鼓舞了朱充德的致富信心,同時他心里也明白,政府的幫扶是雪中送炭,想要致富,還得靠自己的雙手。2018年上半年,他再次購買了100只鵝苗進行養殖,同時也主動到大的養殖場學習管理經驗。一批鵝養下來,存活率達到了90%。
“這個成績在村里是相當好的了,也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曾祥艷說,2018年5月,朱充德開始帶領10戶未脫貧貧困戶一起養鵝,“一共飼養了600只鵝,出欄率也相當高。這批鵝的收入加上其他政策的扶持,這10戶貧困戶也在當年底成功脫貧。”
“我養鵝的秘訣就是勤勞,只有勤勞才能養好鵝。”朱充德笑著說,他的鵝既圈養又放養,鵝群既吃草也吃玉米等飼料,晚上還吃一頓“夜宵”,“這樣鵝長得好,肉也香,才能把價格賣得好。”
如今,朱充德每批次養鵝的規模已經達到400只,同時他還利用林下空間養了160只雞。“一批鵝4個月能出欄,1只鵝能賣200多元,200只鵝就能有4萬多元的收入,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朱充德笑著說,他的脫貧之路現在已經走完了,接下來要走致富路。如果村民愿意和他一起養鵝,他也會教他們養殖技術,大家一起致富。
相關鏈接:
扶貧就業招聘就在家門口 萬寧為貧困村民送"節禮"
海南萬寧舉行助學公益晚會 為12名貧困生發放助學金
海南萬寧為貧困大學生和高三畢業生提供實習崗位
海南萬寧向貧困學生發放1199萬元特惠性資助
萬寧建成1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電商服務站 貧困戶搭上互聯網快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