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技術、品種
流向海南島
到了1993年,當時的海南島,房地產開發已經疲軟,國內外不少企業瞄準海南天然大溫室的優勢,開發熱帶高效農業,海南逐漸興起了農業綜合開發熱潮。
王美志還記得,當時的澄邁金江、福山等地,拖拉機、推土機穿梭在荒坡、灘地上,平整土地,開發池塘,大規模地興建熱帶果園、菜地、大型養豬場、雞場等等。開發熱潮從北部的海口、澄邁,南部的三亞、樂東開始,逐漸輻射到全島,不少市縣外出招商引資,向內扶持本地農民,以“公司+農民”“企業+農民”等多種形式連片開發熱帶農業,形成規模化、現代化的農業基地。
根據數據統計,從1990年到1996年,全省萬畝以上冬季瓜菜生產基地20個,其中有11個基地開發種植面積達到3333公頃以上,瓜菜總產量達到200萬噸,總產值增至28億元。在當時全省整體經濟低迷的情況下,熱帶高效農業成為一匹“黑馬”,市場影響力從祖國最南端輻射到全國各地。
1988年,臺商陳利通從臺灣來到三亞,在三亞市郊承包200畝土地,試種從臺灣帶過來的無籽西瓜、金蜜瓜和白蜜瓜。由于沒有工業污染,三亞種出來的瓜果,品質比臺灣還要好。從此,陳利通的三合利農業公司的種植范圍從三亞拓展到樂東,種植面積從200畝擴大到4000多畝。
臺灣島、海南島,同為祖國的兩大寶島,光熱資源條件相似,但當時的臺灣島,開發熱帶高效農業已經走在前頭。海南建省后,不少臺商攜帶優良品種、技術來海南開發農業,開啟了瓊臺農業合作往來的歷史。不僅僅是臺灣,許多國內外的企業都意識到,海南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天然大溫室的經濟效益不可估量,是資金、技術的最好流向。
1993年,海南恒泰集團在昌江開辟700公頃芒果園,建成了當時中國最大的芒果生產基地,并引進美國先進技術設備,使芒果保鮮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今,海南的芒果種植面積已經超過80萬畝,居全國第一。
1996年,日本東洋水產有限公司引種日本地瓜種苗,在澄邁縣橋頭鎮投資種植沙土地地瓜。東洋水產公司的地瓜品種優良,但缺乏品牌效益和帶頭人,后來被當地的大學生王文克嗅到商機,回鄉創業,種植地瓜,打出了橋頭地瓜的品牌。如今,橋頭地瓜已經搶占登陸國內高端地瓜市場,一斤地瓜最高價能賣到26元,畝產值過萬元。
?
海南瓜菜叫響全國
每年的12月,是王美志最忙碌的時候。他要從田間地頭,督促采購瓜菜,打包裝車,再運送至新港碼頭。碼頭上車水馬龍,滿載冬季瓜菜的大型貨車乘船到瓊州海峽的另一端,又開始馬不停歇奔赴全國各地,近至廣州、深圳、南寧等華南地區城市,遠至烏魯木齊、哈爾濱、呼和浩特等西北、東北地區城市,把青蔥翠綠的瓜菜送到各大農貿市場、大型超市。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早我好、人喜我種”,海南人對發展熱帶瓜菜已經形成這樣的共識。每年政府農業部門要組團北上,考察各大農貿市場,了解品種、技術以及消費需求喜好,再回來指導農民種植。每年的冬交會,也是全國各地瓜菜采購經銷商的交流會,來自全國各地的經銷商匯集一起,互相交流采購、種植等市場信息,并簽下采購訂單。
從事了30年的瓜菜行業,王美志總結出不同省份對海南的瓜菜各有偏好。比如北京人喜歡海南的香蕉、芒果等熱帶水果,北京最大的新發地農貿批發市場,專門為海南的香蕉、芒果設立了批發專區;浙江人對海南的番石榴青睞有加;喜辣的四川人則最愛海南的辣椒,每年要采購20萬噸到30萬噸的辣椒。
隨著近年來的消費升級,綠色安全越來越成為消費者的共識,這推動著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海南農業也必須走綠色高效的發展路線。近年來,我省還著力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守住農業發展的“生命線”,尤其是在冬季瓜菜種植上,我省從“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方面入手,嚴把“農藥關”“檢測關”“出島關”“市場關”“標準品牌關”“責任關”等六關。
比如,保障瓜菜的質量安全,我省減施化肥和化學農藥,增施有機肥和高效低毒生物農藥,形成水肥結合、種養結合、耕地質量提升與病蟲害綠色防控相結合體系。我省還創建了“批發專營、零售許可”農藥經營管理體制,實現農藥電子監管,實行省、市縣、鄉鎮、田洋四級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為全國人民打造放心的“海南牌”農產品。
“以前,很多外省人來海南就不想走了,覺得這里的瓜菜新鮮好吃。現在啊,他們在家隨時都能吃到海南的新鮮瓜菜了。”王美志說,從事瓜菜行業這么多年,他也遇到波折重重,但依舊充滿干勁,他和成千上萬的海南農民一樣,繼續踏實地種瓜菜、賣瓜菜,希望全國各地的百姓餐桌上都能吃上海南的新鮮瓜果蔬菜。
?
相關鏈接:
海口瓊山紅旗鎮“家門口”送實用農業技能培訓?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