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海南發布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四批制度創新成果,10項社會治理類制度創新案例。其中一項案例是“濕地保護管理三級網絡體系”,在全國率先構建濕地保護管理三級網絡體系,實現海口濕地資源統籌規劃、系統管理,有效提升了海口濕地保護效果,使“國際濕地城市”成為海口靚麗的新名片。
這項案例的主要做法:一是在全國率先建立濕地保護管理三級網絡體系。首創設立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局,負責海口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擬訂濕地保護規劃,監督管理濕地的開發利用等;設立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事業單位),負責擬定和實施濕地保護方案,協調海口市各區及市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保護和合理利用濕地,管理濕地保護重點工程項目等;首創設立區級濕地保護管理中心,開展海口市各區濕地的具體管理保護工作。二是海口市全市協同配合開展濕地保護管理。成立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工作領導小組,市長擔任組長,統籌指揮和協調全市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先后頒布實施《關于加強東寨港紅樹林濕地保護管理規定》《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海口市美舍河保護管理規定》《海口市濕地保護若干規定》等法規;組建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志峰為主任委員的海口市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為濕地保護管理提供外部智力支持。
海口市創新打造了“濕地保護+”系列模式。例如,以“濕地+水體治理模式”建設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以“濕地+水利工程+海岸帶治理模式”建設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以“濕地+土地整治模式”建設潭豐洋省級濕地公園,以“濕地+紅樹林保護模”建設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濕地入城+生態修復+水環境綜合治理模式”建設海口東西湖、大同溝、鴨尾溪等城市黑臭水體等。成功打造濕地保護與產業經濟協同共生模式,如龍華區龍泉鎮涵泳村千畝荷塘、紅樹林濕地民宿、濕地文化與農耕文化相結合的鄉村生態旅游等一批產業項目,實現濕地保護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同共生。
2018年,海口市榮獲國際濕地公約第13屆締約方大會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海口美舍河、五源河入選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評選的全國黑臭河流生態治理十大案例。2019年,海口市榮獲中國綠色基金會頒發的首屆“生態中國濕地保護示范獎”、阿拉善SEE生態協會頒發的阿拉善第八屆SEE生態獎。
?
相關鏈接:
椰城市民云上榜!海南發布第四批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案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