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扶持中職教育的發展,但中職教育仍然面臨著社會認知不足的困境。海口網(微信號:haikouwang2013)記者近日走訪了多家海口中職院校發現,造成這種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中職院校長期以來缺乏媒體關注,宣傳方式的陳舊讓中職院校始終游離于社會大眾的視線之外。
社會認知不足影響招生
“現在招收了150人左右,然而我們今年的招生計劃是1000人。”陳老師是某省級重點中職學校招生老師,如何完成招生計劃是當前他心里懸著的大石頭。而另一家海南知名的技工學校則情況稍好,1200人的招生計劃完成了300多人,但問題在于這300多人大多集中于少數幾個熱門專業,冷門的可能只有寥寥幾人報名。
學生在上課。(海南省農業學校供圖)
“和往年的情況其實差不多,預計到8月初招生才會逐漸熱起來。”陳老師坦言,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廣職業教育,從中央到省市都在不斷推出政策、措施給予扶持,但是在社會公眾眼中,對中職的看法一時還難以改變。海口市教育局發布的《2018年度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中便指出:社會對中職教育的認識程度不高。
一窩蜂地報名熱門專業正是認識程度不高的表現之一。一名國家重點中專的招生老師告訴海口網記者,有一年學校招生1500人,結果居然有700多人報的是同一個專業——烹飪。
然而在公眾眼中的冷門專業有時卻是最容易就業的專業。海南省農業學校招生辦的邢老師告訴海口網記者,該校重點農業專業的學生作為專業性很強的人才,基本都是還未畢業就已經被企業招聘一空,“但是通常只有家里是從事這些行業的學生,知道這行的前景,才會報名來學這些專業。”
宣傳渠道匱乏困擾學校
初中畢業生宋文君(化名)正在考慮要報名哪所中職學校,但是他在網上搜索了幾家心儀學校的名字后卻感到失望,“能找到的有用信息非常少,尤其是根本不知道學校的什么專業好,基本看不到媒體報道。”多家中職學校的相關負責人均表示,此前很少或是從來沒有接受過媒體的采訪,相比于大、中、小學,甚至是幼兒園,中職院校能夠以正面報道的形式見諸報端、電視的機會很少。
優美的校園環境。(海南省農業學校供圖)
這樣的“困境”時至今日更是顯現無遺。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海口網記者走訪的中職院校多數仍沿用著傳統印發宣傳手冊的招生宣傳方式,有的學校甚至是照著考生名單,一家一家地打電話去向學生推薦。
“學生也許看到了,但是沒辦法更深一步了解,有的學生想來參觀但找不到地方,有的還把我們學校和另一家搞混了。”一技工學校招生工作的負責人坦言,希望能通過媒體、互聯網等更多樣的方式宣傳學校,但問題是缺乏渠道。
中職院校的宣傳不應墨守成規
中職院校并非不想趕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快車,但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海口網記者走訪發現,幾乎每家學校都在宣傳單上印了微信公眾號二維碼,但不少學校掃碼后,彈出來的信息竟是2017、2018年的招生簡章,公眾號里面的內容往往是幾年前的。近來短視頻宣傳異常火爆,但幾乎沒有學校運營,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社會公眾對中職院校的認知無法改變。
“我們也認識到傳統的宣傳方式效果越來越差,特別是現在不管是家長還是學生,都更依賴手機來接收訊息。”陳老師認為,中職院校的宣傳不應墨守成規,“通過更接地氣的宣傳方式才能讓學生有興趣來了解我們學校,希望能夠借助媒體平臺彌補我們的不足,借助媒體在網絡上的影響力、輻射能力,用新鮮熱門的傳播方式來改變社會公眾對我們中職學校的認知。”
日前,海口網推出了“海口職校巡禮”專題系列報道,以深度報道、資訊更新、整合信息的方式,用文字、圖片、視頻等豐富的內容,重點報道當下海口職校的招生、教學、實習、就業等多方面的情況。另外,海口網也將全面調動自身的傳播資源,除了在網站,也將在微信、微博、頭條號等渠道推送關于海口職校教育的內容,大范圍傳遞海口職校教育信息,讓更多人重新樹立起對海口職校教育的信心,展現海口職業學校最真實和最美的面貌。
見習記者陳亮嘉 攝影報道
(海口網8月4日訊)
相關鏈接:
【職校巡禮第1站】海南職業技術學院今年首批招收千余名退役軍人 每年最高可領8000元補貼?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