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臭水溝”變美麗河 景美民樂鴨尾溪
8月4日下午,俯瞰蝶變后景色秀麗的鴨尾溪。見習記者 陳長宇 攝
曾經“臭”名在外,是一條蜿蜒流淌在城區內的“臭水溝”,多年來,人們路過往往掩鼻匆匆而去。同樣還是那條河,如今的模樣卻令人刮目相看。走近一瞧,映入眼簾的是清水暢流、碧波蕩漾的景象,沿河延伸的是美麗的帶狀濕地生態公園,迅速蝶變成了“網紅河”,這就是海口鴨尾溪。
今天,讓我們走進鴨尾溪,解開昔日“臭水溝”蝶變成生態公園的密碼,從這條河重新出發,以除臭去污、建濱水公園、為鳥“筑”家、常態管理關鍵詞梳理蝶變四重奏,共同探尋眾多中小型城市內河治理的新模式,以咬定綠水青山不放松的恒心為墨,久久為功齊心書寫海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除臭去污:“臭水溝”變城市親水景觀河
說起鴨尾溪的歷史,家住河畔的市民黃文海最深的印象是“臭”。尤其是起風的時候,一家人感受到的不是清涼,而是無處可逃的難聞味道。
坐落在海口海甸島的鴨尾溪,全長2300米,向東和南渡江相連,西接海甸五西路排洪溝,河兩岸分布眾多單位、住宅小區。多年來,由于“臭”名遠播,這條河成為百姓心中的“鬧心河”“糟心地”,一度也是居民投訴最多的黑臭水體之一。
“水體黑臭,根子在岸上。通過系統調查研究發現,導致鴨尾溪黑臭的原因主要是:近年來,隨著城市不斷擴張與發展,兩岸居民生活污水排放超出市政管網承載能力,污水溢入鴨尾溪,導致水質變差,河道淤積,水體自凈能力缺失。”鴨尾溪治理企業葛洲壩(海口)水環境治理投資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張黎明介紹。
位于鴨尾溪濕地公園旁的污水處理站。陳長宇 攝
除臭去污,還清水于民。2016年6月,海口正式打響鴨尾溪水體治理攻堅戰,統籌采取控源截污、內源清淤、活水暢流、生態修復、園林提升等舉措,不除黑臭不罷休。據張黎明介紹,經過對周邊管網多次系統性地徹底排查,對原錯接、亂接等行為進行整改,解決污水通過部分雨水排口直排入河的問題,從源頭消除污染。
針對鴨尾溪的內源污染,海口對鴨尾溪開展清淤疏浚工作,清除河道受污染底泥17萬立方米,安裝完成曝氣設備、生物毯等水體生態修復設施并投入使用,通過微生物的新陳代謝作用,降解水中污染物,實現水體凈化和自凈能力的恢復;結合鴨尾溪水體特征,建立相對完善的污水截流與污水收集系統,新建污水管道1210米,在加快新建污水處理廠的同時,利用河道兩側現有的空地布置臨時凈水站2座,達標排放的水既實現了循環利用,又實現了對鴨尾溪的生態補水。
經過一年多的治理,鴨尾溪水質明顯改善,根據市生態環境部門公布的水質監測結果,從2018年3月至今,鴨尾溪水質主要指標穩定達到地表V類水標準。對此,家住河畔的黃文海表示,“水清了,也不臭了,我們家天天也敢開窗了”。
●問需于民:建設水清岸綠景美民樂空間
自從鴨尾溪水質變清后,黃文海經常約上三五好友在河邊散步,有時還能看到有白鷺等多種鳥兒在河上飛翔,在欣喜之余,黃文海心中有不少遺憾:清水,卻不能親水。“河邊沒有棧道,有的是硬質護欄將人遠遠隔開,沿河長著許多灌木,就連坐下來休息的地方都很少。”
“河道現狀生態系統相對單一,生態廊道建設有待完善;河道兩岸可達性差,缺少親水及公共游憩空間;水體流態單一,局部水域交換能力差;部分護坡岸線不穩定,有垮塌危險,生境相對單一、濕周面積小,缺少生物棲息空間。”針對鴨尾溪治理存在的短板,中水珠江規劃勘測設計有限公司進行了詳細專業的“把脈問診”。
作為資深水體治理專家,葛洲壩(海口)水環境治理投資有限公司運營部部長甘瓏深知,對于市民游客來說,一條流經主城區、附近擁有眾多住宅小區的水體,不僅要清水常流,還要強化河道兩岸可達性,完善親水及公共游憩空間,讓人們可以享受親水樂趣,體驗濱水休閑魅力,而濕地生態系統建設堪稱水體治理惠民便民升級版。
甘瓏介紹,今年4月初,海口啟動鴨尾溪濕地生態系統建設項目,問需于民,通過新建親水棧道、完善生物棲息地、修復生態廊道等多措并舉,建設水清岸綠景美民樂的濕地生態公園。
為打造高品質濱水公共休閑空間,該項目引入慢行系統,采用架空的模式構建棧道,豐富濱水體驗;建立防汛梯田,改善不穩定的邊坡現狀,利用梯田蓄水功能起到錯峰防汛、凈化水質、下滲雨水、消減視線高差;提升水安全、建設城市海綿體,建設生態濕地及樹島,采用垂直潛流工藝、階梯式布置方式,可進一步凈化鴨尾溪水質,提升水環境治理質量。
今年7月1日,鴨尾溪濕地生態系統示范段完工并對外開放,海口今年首個新建濕地生態公園初露“真容”。自此,到這個家門口的公園“打卡”,成為黃文海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他發現每天和他一樣來健身休閑的居民越來越多了。
8月4日下午,在鴨尾溪濕地公園的景觀橋上,一位母親拿著手機拍攝正在玩耍的兒子,氣氛溫馨。陳長宇 攝
●引鳥安家:人與自然和諧共享濕地公園
濕地生態公園,既是居民的樂園,也是鳥的樂園。人鳥各有“游玩地”,相近不相擾,各得其樂。
隨著水更清、綠化更優,吸引越來越多的鳥兒到此棲息。在黃文海看來,濕地生態系統的建設,鴨尾溪聚的不僅是人氣,還有“鳥”氣。
這份轉變殊為不易。多年來,鴨尾溪的水質惡化,黃文海兒時記憶中的水鳥紛飛景象一去不復返,水鳥一度在鴨尾溪畔“絕跡”。“人都不愿意待,更別說鳥了。”他深知好的生態環境對鳥的重要性。
在濕地生態系統項目開工前,張黎明實地走訪發現,在鴨尾溪,物種群體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相對單一、濕地面積小,缺少生物棲息空間,鳥根本不愿意來。作為趕潮河流,鴨尾溪里水鹽分較高,高潮位和低潮位存在較大高差,一般淡水河中能生長的植物這里都無法生長。
“你看水里種的是紅樹苗,可是凈化水質的好幫手。”8月4日下午,在鴨尾溪濕地生態系統建設項目現場,看著眼前河畔成片的紅樹林長勢良好,張黎明對這種有著“海岸衛士”美譽的植物格外欣喜。
為了營造良好的生物棲息環境,提升水體治理成果,今年5月起,鴨尾溪濕地生態系統建設項目根據河流特點專門陸續引種了2萬多株紅樹苗,精心選擇本土樹苗,聘請專業的種植專家指導種植,確保紅樹成活、成林。
8月4日下午,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紅樹苗主要分布在親水棧道兩側,長勢良好,風從水面來,紅樹和碧水交相輝映,堪稱靚麗的風景線。“紅樹林具有明顯的生態效益,具有促淤保灘、固岸護堤、凈化海水和空氣等多重功能。”張黎明表示。
除了和棧道相依而生外,紅樹苗也在鴨尾溪眾多樹島安家。在張黎明看來,每個樹島都是微型濕地,為水鳥等生物構筑自然家園。在靠近海甸島人民大道的鴨尾溪水面,已建成的一處樹島上間隔長著多棵椰子樹,被水中的數十株紅樹苗包圍,偶爾會有水鳥到此棲息。
蜿蜒曲折的岸線和生物樹島,增加了濕地面積,完善建設生物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享水清岸綠景美的濕地公園。
8月4日下午,一位家長推著未滿周歲的孩子,在鴨尾溪濕地公園的親水棧道上散步。陳長宇 攝
●鄉土特色:本地花草樹繡出椰城綠和美
蝶變后的鴨尾溪,水清岸綠景美民樂,如何常態化守護好這座濕地生態公園?
海口在推進城市更新中,強化環境綜合整治,融入海綿城市理念,因地制宜進行生態修復,精細化提升園林景觀,激發老城區的活力,不斷提升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走在鴨尾溪濕地生態公園內,隨處可見的大葉油草,吐露芬芳的三角梅,高大挺拔的椰子樹,再往遠看,碧波蕩漾的鴨尾溪畔,盡是一派綠意盎然。“美麗的鴨尾溪又回來了,還多了這么美的公園,感覺就像做夢一樣。”眼前的鳥語花香,讓市民吳多發流連忘返。
張黎明表示,本著“鄉土特色,簡約大方”的原則,在鴨尾溪畔大量種植椰子樹,提升片區品位和形象。對老化的灌木進行遷移與清理,鋪植便于管養且成本較低的本地草——大葉油草,廣泛種植三角梅。
張黎明介紹,鴨尾溪濕地生態公園在建設中,充分借鑒美舍河生態治理的經驗,在岸邊修建步行道,全部采用透水鋪磚,棧道及構筑物采用架空的模式,棧道在高潮位可以被淹沒,保證雨洪安全與景觀效果,還大力改造鴨尾溪岸坡,恢復生態護岸,建設城市海綿體(植草溝、生態濕地、樹島)。原來的硬質堤岸變硬為軟,退堤還河,構建內河濕地,增加了水體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接觸界面,有利于河流自然滲透,河水自然凈化。
美蘭區對鴨尾溪采用“PPP+EPC+監管”的模式進行“標本兼治”。在完成水體治理建設任務后,作為專業的水體治理企業,鴨尾溪項目施工方還需要負責長達10余年的水體運營,即要保證在未來10余年內水質長期穩定達標,政府將按季度根據水質進行考核,按考核效果付費,切實履行政府監督職責。
為健全完善長效管理機制,海口市以組織機制創新為切入點,在全國率先構建濕地保護管理三級網絡體系,統籌規劃、系統管理全市濕地資源。日常工作中,以12345政府服務熱線為平臺建立快速反應機制,30分鐘內快速受理,嚴格落實“河長制”,組建巡河志愿服務隊加強每日巡查,形成政府與公眾共同管理的監管體系。
一條河,一座城,血脈相連,協同進化。如今站在鴨尾溪濕地生態公園內,人們深切感受到,生態文明建設讓椰城更美好,城市因河而靈動,河因城市而美好。
?
相關鏈接:
海口:詩情畫意 鴨尾溪畔?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