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捏的這個青蛙總是不像,能不能再教我一下?”27日上午,一堂“特殊”的手工課正在進行著。與平常的手工課堂不同,此時正發問的“學生”王麗梅,是來自美蘭區演豐鎮演東村一名地地道道的村民。
在來自臺灣的文創老師悉心教導下,王麗梅積極摸索,終于捏出了滿意的青蛙小泥塑。“現在的農村跟以往大不同嘍!我們村里人也能上得起城里的課,像城里的‘年輕仔’一樣學文創做旅游產品致富啦!”拿著自己新鮮出爐的“作品”,王麗梅驕傲地向海口網(微信號:haikouwang2013)記者展示。
新時代文明實踐,如何在鄉村扎根?如何讓群眾參與?面對“考卷”,自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海口美蘭區演豐鎮演東村委會緊緊圍繞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成為百姓家門口的“服務中心、慈善中心、信仰中心”這一目標,打出“一整合三服務”的“組合拳”,通過統籌整合資源,激發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服務功能、互助功能與聚心功能,傾心盡力打通通往村民心底的“心坎路”,書寫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演東答卷”。
統籌整合資源 盤活廢棄小學變身“大舞臺”
演東村委會隸屬海口美蘭區演豐鎮,有30個自然村、17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4340人。然而由于外出務工人口增多,村中適齡兒童轉至鎮中心幼兒園集中上學,位于演東村委會瑤城村民小組的瑤城小學逐漸被廢棄。
2013年起,演豐鎮在統籌城鄉示范鎮建設中,將廢棄的瑤城小學改造成演東村委會辦公場所。自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工作以來,演東村統籌整合陣地、隊伍和服務資源,把演東村委會升級改造建設成演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把原瑤城小學的教室改造設置長者樂園、“青山小站”志愿服務站、實踐大講堂、愛國主義主題教育基地等12個功能場所,為村民提供居家養老、兒童照料、圖書閱讀、文藝演出、紅色教育、村史教育等服務和活動陣地。
由廢棄的瑤城小學樓體改造成的演東村史館。王聘釗 攝
志愿者是開展文明實踐的主體力量。演東村由鄉村振興工作隊和黨員牽頭,招募村里的青年農民、新鄉賢、各行業專業人士成立宣講志愿服務隊、醫療志愿服務隊、環保志愿服務隊、文藝志愿服務隊等8支志愿服務隊伍,將政府各部門每年下鄉服務項目、志愿者協會服務內容以及社會各方面開展的公益服務活動,歸類組成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項目庫,統籌引導服務項目配送時間和點位。
27日上午,走進演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放式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鄉村大舞臺便呈現在海口網記者眼前。大榕樹下,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與乘涼村民拉起家常,了解村情民意。綠植掩映下的“青山小站”志愿服務站里傳來孩子們陣陣歡笑。
“盤活了廢棄的瑤城小學,現在的實踐站可以說是‘日日有服務、周周有活動’,成了村里最熱鬧的‘大舞臺’。”演東村黨支部書記符圣林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