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今天是第六個國家扶貧日。
從開辦脫貧致富電視夜校到實行橡膠價格保險,從派駐駐村第一書記到鄉村振興工作隊下鄉……我省一項項扶貧舉措取得明顯成效;從黨員干部到村民群眾,再到企業家……一雙雙勤勞的手共同打通了致富路。
在這個值得銘記的日子,海南日報精心選取6個來自我省脫貧攻堅一線的典型人物,通過他們講述自己在脫貧、扶貧過程中的經歷與心得,彰顯全省廣大干部群眾眾志成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和努力。
脫貧榜樣
三亞市育才生態區那受村村民蘇龍輝:
“電視夜校是我們致富路上的好老師”
10月16日,三亞市育才生態區那受村村民蘇龍輝為芒果苗木除去雜草。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去年我種了9畝芒果苗和5畝菠蘿蜜苗,過幾年就能掛果。最近天氣好,在藍天白云映襯下,一片片隨風搖曳的芒果綠葉展現著勃勃生機。在我眼里,那可都是能換錢的“金果果”。再加上之前我們家一直在種的幾畝青瓜,就像脫貧致富電視夜校里說的,我這叫“長短結合”,既有短期收入也有長遠收益。
對我和很多村民來說,電視夜校就是一位鼓勵我們、指導我們如何致富的“好老師”。
2017年10月,我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當時妻子身患重病,家庭條件很差。那時,我與父親蘇榮光在每周一晚上都會收看脫貧致富電視夜校。印象最深的一期電視夜校里,講到一個因病致貧的家庭通過發展產業成功脫貧致富的故事。那個故事對我觸動很大,我也要向那個家庭學習。
我相信一句話,機遇總會眷顧有斗志、有準備的人。
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干部支持、幫扶下,我一邊請醫生給妻子治病,一邊發展種植、養殖產業。2017年底,我種了2.5畝青瓜,第二年年初就收入3萬多元,加上出售生豬的6000多元收入以及平時在村里公益崗位上的收入,我們這個四口之家在2018年底就一舉摘掉了“窮帽子”。
嘗到甜頭后,我又種植了3.8畝青瓜,今年初實現收入4.3萬余元。目前,我正在整理土地,年底打算再種4畝青瓜,另外還要養300只鴨苗。其實,無論是發展產業的底氣和信心,還是實際操作的經驗和技術,大多是從電視夜校里學來的,然后我再試著活學活用。
村里人也很重視電視夜校,從干部到群眾都把它當成脫貧致富路上的好老師、好幫手。就拿我們那受村來說吧,為了方便貧困戶就近收看電視夜校節目,設置了3個收看點。當晚節目結束后,還有駐村干部結合村情進行課后解析,不斷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之前,我們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村民132戶547人,由于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2018年底都已脫貧出列。
最讓我高興和自豪的一件事,就是2018年11月我們家受到了省脫貧致富電視夜校工作推進小組辦公室的表彰和獎勵。
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育才生態區那受村駐村第一書記楊小鋒還表揚我,說我是一個熱愛學習、應用電視夜校知識的脫貧榜樣。
盡管已經脫了貧,但成果還需要鞏固和提升,我今后也要繼續收看脫貧致富電視夜校,學習更多的新知識,用雙手創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海南日報記者易宗平整理)
致富能手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新朗村村民劉弟:
“好日子是要自己干出來的”
10月16日,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營根鎮新朗村村民劉弟(左)和同伴查看自家養殖的蜜蜂。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凌晨割膠,早上喂豬,下午摘檳榔,晚上給蜜蜂喂食過冬的糖水……這是我的日常工作,雖然累,卻感覺分外踏實。我叫劉弟,今年54歲,是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營根鎮新朗村新朗二村小組的一名脫貧戶。
2016年,我們一家被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起初,我并不愿意戴上這頂“窮帽”,但困難確實擺在眼前:小兒子患上精神分裂癥,妻子有冠心病,全家人的吃穿用度和醫藥費,都靠著我四處打零工掙的一點錢勉強維持。
也曾想過自己發展些產業,可我并沒有多少土地,而且缺少啟動資金,只能混一天是一天。直到村里的幫扶干部上了門,給我講解扶貧政策,尋找脫貧措施,又給我們一家辦了醫保,蓋了新房,這才讓我對生活重燃了一絲希望。
政府搬走了就醫、住房兩座“大山”,剩下的路得靠我自己來走。跨上摩托車,揣上筆記本,那段時間我開始頻繁參加各種種植養殖技術培訓班,希望能盡快找到增收門路。
“最近檳榔的收購價格穩中有升,市場前景不錯。”某一天,我偶然聽聞到這一訊息,很快在心里拿定了主意。
回到村里后,我當即承包下別人疏于管理的2000多株檳榔。經過一年多的精心照料,檳榔樹陸續迎來掛果期,2017年我凈賺8萬余元,成功“摘帽”。
都說“人窮志短”,沒了窮帽子,我發展產業的信心也越來越足。攥著賣檳榔掙來的這桶金,我一口氣承包了好幾片林地,種下200余株菠蘿蜜,買來27箱蜂種,又拉回30多頭豬苗,一邊學技術一邊干,邁起長短結合的產業發展路子。
好不容易從窮日子里捱了過來,現在有了點成績,當然希望也能拉鄉親們一把。這不,眼看著村民王成安遲遲找不到產業發展方向,我便拉著他跟我一起養蜂,手把手地教技術。去年,他光靠這一項產業便凈賺8000余元。
也許是鄉親們的口口相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找我要致富“秘籍”。其實,哪有什么“秘籍”可言?只要不怕苦不怕累,脫貧之路總會越走越順暢。畢竟,好日子是干出來的。
在我和其他“能人”的帶動下,如今村里參與菠蘿蜜種植的有5戶,參與養蜂的有20余戶,大伙兒不僅口袋越來越鼓,腰桿子也紛紛挺起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受惠膠農
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橡膠種植戶符忠順:
“橡膠惠民政策真是太實在了”
10月16日,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橡膠種植戶符忠順正在演示割膠。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攝
我叫符忠順,今年38歲,是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牙佬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里種了800多株橡膠。自前幾年起,陸續有400多株橡膠開割了。
原本以為只要勤勞苦干,就能早點脫貧摘帽過上好日子,哪知這幾年橡膠行情不太好,部分膠農割膠的積極性不高,也不愿花費精力去學習先進的割膠技術。
好在從2017年開始,白沙政府部門派人下鄉宣傳省里正在制定出臺橡膠“期貨+保險”惠民政策,挨家挨戶動員膠農們登記購買,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膠農們的后顧之憂。
去年5月,政府部門的人員又進村告訴我們,在原先“期貨+保險”的基礎上增加了“價格收入保險”,即便膠水價格再低迷,只要膠農平時割膠多,可以領到的保險金也會相應增加,不會吃虧。
更讓人有干勁的是,從今年5月起,白沙開始在全縣各個鄉鎮推行橡膠“三統一”(統管、統銷、統保)管理體系,現在,全縣150多個膠水收購點設置了橡膠收購終端,每天上傳收膠信息,膠水收購價格公開透明。
我認真地算過這筆賬,按每株橡膠每年割膠3.5公斤來算,我家里那400多株已經開割的橡膠每年至少可產干膠1500公斤,按照每公斤10元錢的收購價來算,我家每年割膠至少能入賬1.5萬元,去年已經實現脫貧摘帽了。
在咱白沙,橡膠產業惠民的政策,可不止這一個。今年初,白沙橡膠生產管理中心工作人員下鄉調研時告訴我們,全縣橡膠種植面積達99.48萬畝,其中民營橡膠為63萬畝,實際開割面積40多萬畝,全縣有2萬余戶膠農,農村人均橡膠擁有量達6畝,年產干膠近2.58萬噸,保有量居全國前列,橡膠產業已經成為我們這些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摘帽的支柱產業。
駐村的扶貧干部也說了,前面說的那三項橡膠惠民政策如果能同時執行到位的話,按照我家的橡膠實際開割情況,每年預計可增收3000元,這樣的扶貧政策真是太實在了。
再過兩三年,我家剩下的那400株橡膠也可以開割了,今后家里的橡膠產業收入肯定會更加可觀。(海南日報記者曾毓慧整理)
駐村第一書記
萬寧市北大鎮北大村駐村第一書記文彤明:
“隊伍更團結,干事熱情更高了”
10月15日,在萬寧北大鎮北大村的百香果示范基地,駐村第一書記文彤明(中)給村民講解種植技術。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2018年5月,我剛從省農業農村廳派駐到北大村時,村里狀況很不好。道路泥濘,頻繁斷電,沒有產業,貧困人口又多,脫貧攻堅工作的壓力非常大。
俗話說,致富不致富,關鍵看干部。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真難。
北大村位于山區,黨員干部居住分散,平時還要干農活,組織起來開個會都難。針對這種情況,村黨支部探索實施了“日程集中、議程分列”的“多會融合”模式,把各個會議集中起來開,讓大家少跑路,開會也更有效率。
此外,村黨支部用心組織每個月的主題黨日活動,安排黨員干部到六連嶺瞻仰烈士墓、重溫入黨誓詞,到“紅軍洞”追尋革命先烈的足跡,到其他地區參觀鄉村振興成果,學習好經驗。
這么一來,村里的黨員干部隊伍更加團結了,思路更活躍了,帶領鄉親們一起干事的熱情也更加高漲。
為了讓全村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村黨支部通過脫貧攻堅電視夜校、“兩學一做”電視夜校、黨員遠程教育平臺、“學習強國”App等載體,組織全體黨員干部及貧困戶一起學習、一起討論。每個星期,黨員干部還拿出一天時間在村里開展人居環境整治,雖然常常是一身泥一身汗,但越來越多的村民被帶動起來了,村里的環境也一天天地變整潔了。
產業興,才能百業興。村黨支部通過認真反省認識到,要致富,僅靠外力幫扶不夠,關鍵還得履行“主體責任”。于是,村里采取“黨支部+企業+合作社”的模式發展村集體經濟,先后建成了黑山羊養殖基地和百香果標準化種植基地。今年以來,村集體經濟收入已達到54萬元,這些錢將繼續用于鼓勵生產、推進鄉風文明治理、完善基礎設施等造福民生的事項。
最讓人振奮的是,在黨支部的指導和幫助下,不少貧困村民樹立起了“脫貧不等不靠,致富敢闖敢冒”的思想,利用自家撂荒地和庭院發展經濟。
今年31歲的村民劉運明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他以前總想靠政府幫扶“混日子”,和一幫酒友成天游手好閑。但在聊天中,我發現他其實對未來有很多期待,于是鼓勵他通過自身努力實現理想。后來,劉運明主動申請加入百香果示范種植基地,每天起早貪黑,學到很多種植知識,自家也種了3畝百香果。
如今,劉運明已經成為了村里百香果產業的特聘技術員,全年收入近10萬元。他還帶動以前的酒友參與種植,成了全村百香果種植戶的“總教頭”。
駐村一年多來,有汗水,有收獲。2018年底,我們北大村黨支部不僅摘掉了“軟弱渙散黨支部”的帽子,還讓105戶貧困戶416人全部脫貧,實現整村出列。(海南日報記者袁宇整理)
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
海口市美蘭區大致坡鎮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符仁海:
“俯身扎根讓老黨員綻放新青春”
10月16日,海口市美蘭區大致坡鎮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符仁海(中)與農戶在菜地里交流。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攝
作為一名有著32年黨齡的老黨員,我曾在基層工作過,深知只有俯下身、沉下心,走進田間地頭才能更好地了解村情民意,做好農村工作。
今年2月,我從省人大常委會財經(預算)工委預算審查處處長的崗位上被選派到美蘭區,擔任大致坡鎮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同時還擔任大致坡鎮栽群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等職務。
報到的第一天,鎮里已經給我在鎮上安排了住處,但栽群村距離大致坡鎮8公里,道路崎嶇,住在鎮上不便開展工作。經過一晚上的考慮,第二天一大早我又將行李搬到車上,開車來到了栽群村,從此吃住在村里。
栽群村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戶32人,目前已全部脫貧。鄉村振興工作隊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對這些脫貧戶跟蹤監測管理,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健全完善防止返貧長效機制。
脫貧戶的鞏固提升,產業發展是重要一環。大致坡鎮雖然有富貴竹、青棗等一些產業,但農戶基本都是單打獨斗,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最好的辦法就是成立合作社,推動這些產業形成合力闖市場。
剛開始,村民們都不知道合作社是一個什么樣的機構,我和隊員們挨家挨戶上門做思想工作,并與周邊區域有實力的收購商對接洽談,最終各方達成了成立合作社的意向。目前,村里已經成立了海口市永群蜜棗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海口賢來富貴竹花卉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在籌建中。
在幫助栽群村發展產業的過程中,我的工作也離不開群眾的大力支持。
村里有位養牛大戶傅學誠,養殖了200多頭肉牛,擁有豐富的養殖經驗。于是我主動找到他,希望聘請他為“田教授”,為村民特別是脫貧戶免費提供養殖技術和疾病防控技術指導。傅學誠爽快地一口答應下來,目前他成了村里不少養牛專業戶的好老師、好幫手。他還告訴我,如今村里所養殖的肉牛品種質量相對不優。在他的提點下,我和隊員們正在和外省一家種牛養殖場洽談,希望引進優質種牛。
如今,我在鄉村振興工作隊的崗位上已經工作了8個多月。當初報名參加鄉村振興工作隊的時候,身邊不少人對我說,你都50多歲了,還有幾年就要退休了,為什么還要下鄉“遭這份罪”?但我認為,能夠在職業生涯的尾聲投身于鄉村振興事業,對我而言是一種莫大的鼓舞,更是一種責任,這讓我的人生更有意義、更加精彩。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要牢記為人民服務的使命,繼續扎根鄉村振興工作一線,綻放出老黨員的新青春。
(海南日報記者李磊整理)
企業家
海南傳味文昌雞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鵬:
“參與扶貧是本地企業家應有的責任”
10月16日,在文昌市公坡鎮水北村,海南傳味文昌雞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鵬(左)和農戶韓之敏交流。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
10月16日,天朗氣清,我又一次來到文昌市公坡鎮水北村走訪。
前幾天,水北村駐村第一書記陳創福在電話里告訴我,他們村計劃在原有的58個雞棚基礎上繼續擴大產業規模,多建幾個雞棚。于是這一趟,我去給他們把把關。
走上水北村的環村路,新建的文化室、衛生室、黨建活動室一一掠過眼前。文化廣場上,老人悠閑地在樹下乘涼拉家常,孩童奔跑嬉戲,新時代的新農村氣息撲面而來。
我已經記不清是第幾次走訪這座村莊,次次都能感受到新變化。
2017年,在陳創福的邀請下,我帶著公司的調研小組第一次來水北村考察。
進村之后看到的情形讓我十分震驚。全村沒有一條硬化的道路,垃圾遍地,野草叢生。該村貧困人口眾多,有的貧困戶缺乏養殖場,有的貧困戶缺乏信心和動力,還有些貧困戶擔心產業風險而持觀望態度。
通過多次磋商,最終雙方決定采取“公司+村集體+貧困戶”模式實施產業精準幫扶。最終的利潤分配上,貧困戶分成70%,村委會分成30%,用于發展集體經濟。
2017年底,水北村的養雞產業開始起步了。如今,水北村已有23戶貧困戶加盟養雞,總養殖規模達17萬只,年純收入總額可達150萬元以上。
上午11時許,信步走到水北村集體雞棚區,我向正在給雞投食的村民韓之敏打了個招呼。這名46歲的黑瘦漢子是水北村最先加盟養雞的貧困戶之一。以前,他常常為無錢治療母親的糖尿病而愁眉不展,而如今他養雞的年收入有5萬元左右,不僅脫了貧,母親的病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家的雞現在三斤多了,很快就可以上市了。”韓之敏滿臉喜意。
這時,陳創福也過來了,我問他新建雞舍情況怎么樣了,雞棚一定要保持通風,地面要保持干燥,他信心滿滿地應了下來。其實我很放心,水北村的雞現在養得很好,擴大產業規模應該沒問題。
看著水北村如今的變化,我既感慨又欣慰,小小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因為我一直覺得,參與扶貧是本地企業家應有的責任和情懷。
我們公司從2016年開始參與扶貧產業,截至2019年9月,已經先后投入2232萬元,在文昌、樂東等市縣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公司+貧困戶”“公司+村集體+貧困戶”“入股分紅”等多種模式幫扶貧困戶2885戶8957人。
這些年來,經常有養雞貧困戶打電話給我報喜訊,要么是蓋了新房子,要么是孩子考上了大學,還說要請我喝酒。雖然我沒去,但心里實在比喝了酒還高興。
(海南日報記者余小艷整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