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創新農業“超短鏈”,構建全新價值分配機制
隨著新模式、新技術的應用,農貨上行逐漸取代工業品下行成為農村電商的核心,并且有效推動農村經濟實現穩定發展。
《農村電商發展趨勢報告》指出,農貨上行絕不僅僅是一個促進農產品流通便利化的簡單路徑,而是一場重配農業生產要素的革命,也是小農社會背景下實現國家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歷史機遇。
《報告》以中國最大的農貨上行平臺之一拼多多為例分析表示,基于創新的“拼農貨”體系,該平臺幫助千萬級小農戶和4.832億消費者打造出了農業“超短鏈”。
▲在電商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各類主體都在嘗試構建新的模式。拼多多基于“拼農貨”體系,幫助千萬級小農戶和4.832億消費者打造出了農業“超短鏈”。(圖片來源:《農村電商發展趨勢報告》)
這種模式成功建立起了農戶+經銷商+消費者的鏈條,不僅解決了消費者出高價、生產者不賺錢的難題,更讓中國農業突破土地分散化制約,實現大規模上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全新的生產要素和價值分配機制。
《報告》顯示,在電商的推動下,截至2018年底,中國生鮮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預計超過1778億元,較2012年增長超過50倍。作為農貨上行的主要推動者,2018年,拼多多實現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653億元,預計2019年將突破1200億元。
隨著規模的擴大,以農貨上行為核心的新農業體系,有望重組舊式、低效、高損耗、高成本的體系,破解整個產業鏈無利潤、以及對于勞動力過度依賴等難題。
《報告》分析指出,無論是基于消費者定制的C2B和C2F模式,還是經紀人、批發商、零售商直接通過線上平臺銷售給消費者的B2C模式,以及基于體驗式消費的O2O模式,都能夠推動實現生產者利潤大幅增加、消費者消費體驗大幅升級這兩大目標,實現多贏的帕累托改進。
以拼多多農貨模式為例,在以技術為核心驅動的“農貨中央處理系統”和以供應鏈效率為主導的“新農人體系”的串聯下,拼多多為分散的農產品整合出一條直達4.832億用戶的快速通道,從而大幅推動產業鏈降本增效,讓價值回歸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
推進農村生產要素重配,優化配置5.64億勞動力
依托農產品上行產生的強勁發展動能,拼多多在4年間迅速成長為用戶規模第二大的電商平臺。受此影響,越來越多的平臺級企業開始投入農產品上行,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
對此,《農村電商發展趨勢報告》指出,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農貨上行模式,都能大幅降低整個產業鏈對勞動力的依賴程度,解放大量勞動力,從而為原價值鏈增加了更多附加值,并由此吸引新的才能型生產要素。
比如,網紅+網絡直播的模式,就吸引了更多有稟賦的人才加入到產業鏈中,同時節約出大量非技能型勞動力到制造業或服務業。
截至2018年底,中國鄉村常駐人口為5.64億,絕對值數量超過美國、日本和德國的人口總和。從綜合素質來看,鄉村的常駐人口主要是在飛速推進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沉淀下來的非技能型人口,以老人、婦女和兒童為主(俗稱386199部隊)。
新型的農貨上行模式,正在對涉農勞動力要素進行跨時空、跨地域重組。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一方面要求大量“有技術、懂管理”的“新農人”回流農村,另一方面則節約出大量非技能型勞動力投身制造業或服務業,為原有產業鏈創造出更多附加值。
《報告》指出,阿里巴巴主推的以農村再工業化為核心的農村淘寶店已吸引了海量的“新農人”返鄉;而拼多多所力推的“拼農貨”體系則以農產品為核心,為“新農人”返鄉、做大“農貨上行”的產業蛋糕提供了巨大的舞臺。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拼多多已累計帶動62000余名新農人返鄉,在全國農產區建立分揀、包裝、物流的分布式中心,直連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平臺及新農人直連的農業生產者預計超過700萬人。其中,在國家級貧困縣,此類新增產業鏈預計帶動當地物流、運營、農產品加工等新增就業崗位超過30萬個。
▲截至2018年底,拼多多已累計帶動62000余名新農人返鄉,在全國農產區建立分揀、包裝、物流的分布式中心,直連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戶。任勇 攝
《報告》總結指出:在超短供應鏈、特色物流網、新農人、線上線下結合等發展因素的作用下,新農村電商發展趨勢將構建農村地區新型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系,以拼多多為代表的平臺將加速中國的農業科技創新,為鄉村振興做出更多貢獻。
?
?
相關鏈接:
拼多多月活用戶達4.29億 凈增3500萬
拼多多上線“農貨節” 攜2萬商家提升農業供應鏈
拼多多公布2018年運營數據:年度活躍買家4.185億 月活用戶單季凈增4200萬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