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產興城、以城帶產、三產融合,發展“三大支柱產業”
屯昌:產城融合催生發展新動能
南藥種植歷史悠久,產業發展卻長期停留在“賣原料”的階段;
屯昌黑豬揚名島內外,粗放式養殖帶來的環境污染卻日益嚴重。
這是屯昌曾面臨的兩道“考題”,高度概括了這一傳統農業縣過去面臨的產業發展困境。
如何走好經濟轉型升級這步棋?屯昌將產城融合發展和生態循環農業作為破題關鍵,近年來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南藥研學、中醫健康養生旅游三大支柱產業,以產業集聚催生經濟發展新動力,闖出一條以產興城、以城帶產、三產融合發展的特色路子。
農業小循環
生態種養模式全面鋪開
水網密集交錯,山塘湖澤遍布,坐落于瓊北部平原與瓊中部山區交匯處的屯昌,孕育出眾多特色優質農產品。廣袤的田野鄉間,多元化種植養殖產業伴隨“小而散”的農業生產模式遍地開花,同時也帶來農業面源污染、產業效益低下等諸多問題。
“尤其是農村的小豬圈,少的幾頭,多的幾十上百頭,原先沒有治理要求,很多村民都是將養殖污水隨意排放。”屯昌縣委有關負責人坦言,由傳統粗放式的農業種養方式轉向更加注重效益的集約發展新階段,是一個必然趨勢。
2015年,屯昌在我省率先提出發展全縣域生態循環農業,通過推廣建設農村生態養殖小區、配套沼氣工程和水肥一體化設施,形成“豬—沼—果”“豬—沼—瓜菜”“豬—沼—熱作”“牛—牛糞發酵—蚯蚓”等多種生態循環農業種養模式。
10月27日清晨,位于屯昌縣新興鎮新北村的一處黑豬養殖小區里,養豬戶王海濱輕輕按下自動飼喂機的中控按鈕,顆粒狀的生態飼料立刻順著管道投入豬舍食槽,待到豬崽吃飽喝足,排出的糞污從漏縫板落入堆肥區,等待著發酵后變為有機肥或沼氣燃料。
“過去養豬又臟又臭,現在你再瞧瞧,豬糞都成寶貝啦。”順著王海濱手指的方向,海南日報記者看到一條條四通八達的沼液管鋪設在村莊西側的一片瓜菜地里,只需打開滴灌閥門,來自養殖小區的沼液便能立刻順著管道滲入到每壟瓜菜的根部,由此形成種養一體、就地消納的農業內部小循環。
類似于新北村的生態養殖小區,如今在屯昌共有159個。“我們同時還建成了海航國家農業公園示范區等4個區域循環示范區和35個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示范基地,覆蓋農田6萬余畝,帶動農戶逾萬戶,減少群眾化肥投入達1600余萬元。”在屯昌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石看來,這種循環立體種養殖模式,正有效實現農業生產的低排放、低污染和高利用、高效益。
產業做乘法
從“賣原料”延至“賣風景”
以沼氣沼液為紐帶,上連家禽牲畜養殖,下延瓜果蔬菜種植,農業資源要素配置在這一循環模式中得到合理優化。而立足于更廣闊的產業發展格局,農業產業的發展潛力遠遠不止于此。
10月27日中午,位于屯昌縣坡心鎮加買村的一片廣藿香育苗基地里郁郁蔥蔥,千余株綠色枝葉隨風搖曳,長勢正旺。“我剛剛平整了50畝土地,再過一個星期,這些藿香苗便能陸續移栽過去。”加買村村民冼如洪欣喜地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按照與太極集團“訂單種植、訂單收購”的約定,預計每畝地將為他帶來3400元的純利潤。
種植廣藿香,對于冼如洪而言并不是一件新鮮事。
20世紀50年代末,華南地區最大的南藥種植生產基地——原廣東省海南藥材場落戶屯昌,全縣上下掀起種植南藥的熱潮。“屯昌是全省唯一的丘陵地帶,以保水、保肥的砂壤土為主,且降雨、日照適宜,算得上是最適宜種植南藥的地區之一。”海南省南藥協會專家黎漢強介紹,長期以來,當地南藥產業僅限于“賣原料”階段,產生的經濟效益十分有限。
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成產能優勢,成為“南藥之鄉”必須面對的課題。
以產業融合為支撐點,屯昌于2017年引入太極集團,投建南藥種植、南藥制藥和醫療養生等項目,讓南藥產業鏈從種植為主向農產品精深加工、中醫健康養生旅游全面延伸,撬動該縣三大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農民通過種植南藥獲得收益,企業就地收購加工創造就業崗位與稅收,醫療養生項目落地后更能以‘乘數效應’助推其他相關產業發展。”太極集團有關負責人胡梟介紹,目前屯昌南藥種植項目已完成前期土地平整工作,制藥廠完成制劑車間主體工程施工,醫療養生產業基地建設也在穩步進行中,“單單只是南藥制藥項目,即可提供500個就業崗位,投產后年產值預計達6億元。”
不滿足于單一的產業結構,屯昌通過精準對接產業鏈上的核心企業,產業集聚效應初顯。
“我們引入公司建設夢幻香山芳香文化園,游客過來后可以觀光、采摘、購物、住宿,去年累計收入達945萬元,成為農旅融合的一個范本。”屯昌縣發改委主任李愷介紹,該縣還圍繞黑豬產業引入了飼料廠、種豬培育、肉食品加工等項目,圍繞中醫健康養生產業與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合作建設縣中醫院項目,構成一條條相對完整的“閉環”產業鏈。
產城大融合
共榮共生實現跨越發展
城鎮是產業的承載地,同時也是人口的集聚地。當企業陸續進駐,帶來的不僅是生產要素的聚集,更成為壯大地方經濟、提升城鎮化水平的“加速器”。
屯昌縣城往北走,過去是一片灌木叢,隨著入駐企業越來越多,這片規劃面積約25.6平方公里的產城融合示范區早已實現“換臉”。
“通過完善道路骨架、污水管網、變電站、燃氣管道等基礎設施配套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我們希望逐步形成產業集聚,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最終達到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的產城融合目標。”李愷介紹,2016年9月,國家發改委正式將屯昌縣產城融合示范區列入全國試點,成為全省唯一得到國家支持的產城融合示范區。
縣城聚力大產業,小鎮也有大風情。“現在鎮上道路四通八達,騎樓傳統風格的房子更是漂亮。”烏坡鎮居民徐慶義還記得,烏坡是從2015年開始變美的。這一年,屯昌縣委、縣政府依托當地南藥產業優勢,啟動烏坡南藥養生風情小鎮建設,通過立面改造、基礎設施改造,繪就一幅精品城鎮新畫卷。
類似的蝶變,還出現在屯昌更多的鄉鎮。按照“一鎮一產業”的鎮域經濟特點,屯昌逐步補齊“五網”基礎設施短板,完善教育、文化、醫療、體育、環境衛生、農貿市場等公共服務和生產性服務設施,讓烏坡南藥養生風情小鎮、坡心農業公園小鎮、楓木冬季瓜菜小鎮、西昌特色養殖小鎮、南坤(中坤)油茶產業小鎮及新興旅游健康小鎮等六大特色小鎮初具雛形。
“我們把特色產業小鎮作為推進就地城鎮化的重要突破口,通過引導和扶持產業有序發展,帶動小鎮的發展活力。”在屯昌縣委有關負責人看來,按照做大屯城、做精產業小鎮的產城融合城鎮化發展思路,該縣正形成“產城互動、共榮共生”的發展新格局。
?
?
?
相關鏈接:
海南屯昌:特色樹畫引游人[組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