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結合富美鄉村建設、危房改造與農村污水處理,因地制宜推進“廁所革命”
瓊中:抓好小廁所服務大民生
近日,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水央村村民方丹秀使用完自家衛生間后,習慣地按下一鍵式沖水箱:“再也不用挑水沖廁所,也不用擔心糞污滲漏,省時省力又省心。”
而她不知道的是,一段復雜而神奇的“重生”之旅正在地底下悄然開啟——廁所污物順著管道排入玻璃鋼一體成型化糞池,經沉淀、分解、厭氧發酵及人工濕地“過濾”,最終化為一渠清流匯入溝河。
類似于方丹秀家的“廁所革命”,如今在瓊中早已不是新鮮事。
結合富美鄉村建設、危房改造與農村污水處理等工作,瓊中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地推進“廁所革命”,從小處著眼,從實處入手,解決好規劃設計、技術和資金等“攔路虎”,以廁所之“點”帶鄉村振興之“面”,正掀起人居環境、鄉風文明與鄉村治理等領域的變革。
如廁窘境的“困”與“憂”
群山環抱下的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營根鎮新朗村貓尾村小組,船型屋樣式的新式民居依著山勢一溜排開,門前幾株三角梅花香撲鼻,煥然一新的村容村貌令人眼前一亮。
“變化最大的,還在屋里頭呢。”11月11日上午,見有客人到訪,貓尾村村民王大忠熱情地發出邀請,去他家的無害化廁所瞧一瞧。
一間小小的廁所,能有什么特別之處?步入這個三四平方米的小房間,只見墻體與地面鋪滿瓷磚,沖水式蹲便器、一鍵式沖水箱、洗漱盆一應俱全,和城里的衛生間并無二樣。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落,卻曾經是困擾王大忠大半輩子的難事、麻煩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貓尾村發展條件落后,村民的房子都是破破爛爛的,根本沒有多余的資金和心力去解決如廁問題。“每次方便都得‘上山打游擊’,一怕被人看見、二怕蚊子咬、三怕刮風下雨。”王大忠說。
直到2000年以后,瓊中開始推廣無害化廁所,在政府免費發放水泥、磚瓦等建筑材料的情況下,大家采取多戶合建一間室外公共廁所的模式,這才告別了露天如廁的歷史。但是,搭起屋頂和磚墻,埋下三格式化糞池,裝上陶瓷蹲便器,村民剛剛嘗到改廁“甜頭”,麻煩事卻接踵而來。
由于貓尾村沒有配套鋪設自來水和污水管網,每次上廁所都要打桶井水拎著去沖廁所,再加上化糞池未能標準化建設,糞水滲漏污染地下水不說,還易造成堵塞和污水外溢,極大地影響村里的人居環境和村民的生活品質。
而貓尾村的窘境在瓊中并非個例,而這也讓當地縣委、縣政府意識到,改廁并非一件孤立的工程,必須與推進基礎配套設施、農村污水治理、鄉風文明提升等“打包”,才能把“方便”這件小事真正辦到群眾心坎上。
改造升級的“破”與“解”
小廁所連著大民生,下大力氣的同時更要用巧功夫。破局,從鋪設一批污水管網開始。
2016年,瓊中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用一根根排污管道將每家每戶的三格式化糞池與村里的生活污水處理終端相連,打通收集處理廁所污水的“最后一公里”。
這一方案解決了蚊蟲滋生、污水橫流的問題,也使得廁所從室外搬入室內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2016年年底,貓尾村開展整村推進項目,將原有的危房和“半拉子”廁所全部推倒,引入供水管網等現代功能之余,在村民的新居內統一預留出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的空間,讓“五有廁屋+玻璃鋼化化糞池”成為標配。
可瓊中544個自然村的地形村貌、發展水平各異,顯然不能全部照搬貓尾村的改廁經驗。
在中平鎮南茂村,村民王孫寧有意愿建廁所,卻騰不出多余的空地;在和平鎮塹對村,村民胡開雄打算拆掉簡陋鐵皮搭建的旱廁,苦惱于缺資金建化糞池;在紅毛鎮金屏村,村民王宏財住得較為偏遠,未能納入污水管網覆蓋范圍……
千差萬別的改廁難題,經由幫扶工作隊、鄉鎮和村“兩委”干部挨家挨戶摸底調查,并聘請第三方調查公司的再次核實后,匯總成瓊中“廁所革命”的“家底”。誰家需要改、為什么改、怎樣改,這些問題在各鄉鎮的改廁臺賬一覽表上清晰羅列,勾勒出更為精準的改廁攻堅靶向。
“如果是化糞池不合格,那就更換化糞池;如果是廁所不能接入污水管網,那就確保做好糞渣清運和資源利用工作;如果是家里沒地方建廁所,那就鼓勵其與親人鄰里共用。”瓊中縣住建局局長梁森介紹,以“無害、經濟、適用”為原則,瓊中各鄉鎮村莊選擇符合當地實際的農村改廁模式,分類施策、因戶施策,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累計建成無害化衛生廁所30855戶,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7.9%,預計今年年底即可實現縣域內全覆蓋。
小事大做的“謀”與“為”
自從與公婆分家搬到隔壁屋后,營根鎮營根二村脫貧戶鄭玉便琢磨著再建一間廁所,可聽說建個廁所少說也得花千把塊錢后就打起了退堂鼓。
“你盡管放心建,不用擔心費用問題,遇到困難盡管找我們。”得知鄭玉家的煩心事后,村里的幫扶干部趕緊上門,幾句話便打消了她的顧慮。之所以給出這樣的承諾,幫扶干部的底氣來源于瓊中各級政府、行業部門的善謀善為、善作善成。
資金補貼鼓勵支持——通過多種途徑統籌整合建設資金,按照“先建后驗、以獎代補”原則,對符合規定的改廁農戶,予以1600元到7500元不等的補助資金。
基層制度保障落實——成立縣、鄉鎮、村三級責任體系,由縣領導“掛帥”,各鄉鎮黨委書記擔任“改廁指揮長”,村級黨員干部當好“廁所革命”政策講解員,同時設立(鄉)鎮、村兩級統一的改廁工作電子臺賬,確保責任到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
多方聯動合力而為——引入社會資本加快污水管網建設,落實“屬地管理,分片包干”責任制和“廁長制”,讓農村改廁實現標準化、系統化和可復制。
“農村改廁任務繁重且緊迫,不僅考驗政府的執政智慧,也反映了黨員干部是否真正把老百姓的需求放在心坎上。”瓊中縣委副書記栗太強透露,目前該縣已啟動農村“廁所革命”半年攻堅戰,改廁直接跟各級領導干部的績效考核掛鉤之余,逐漸把工作重點由“建”轉到“管”上,形成建、管、用并重的長效管理機制。在他看來,廁所雖小卻關乎群眾切身利益,將改廁問題“小事大做”“小事細做”,彰顯的正是黨和政府的民生“大關懷”。
?
?
?
相關鏈接:
海口全面啟動“廁所革命”半年攻堅戰?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