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光明日報》刊文:
點贊海口母親河。
美舍河:一泓碧水潤椰城
海南島最大河流——南渡江,奔騰334公里在這里入海,海口因此得名。
可問起海口的母親河,很多海口市民都會異口同聲地說:美舍河。
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
在手機上打開海口地圖,可以清楚地看到,這里河網水系發達,美舍河是海口市最長的內河。海口市水務局副局長曾衛華介紹,美舍河的起點位于海口沙坡水庫,全長16公里,水域面積74.1萬平方米,流經龍華、瓊山、美蘭三個區,在長堤路奔流入海,歸入瓊州海峽,沿線居民33萬人,它既承載了海口千年的人文積淀,也見證了海口發展變遷的歷史。
隨著城市的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起,美舍河美麗不再,水體水質日益惡化,美舍河成了海口的“龍須溝”,屢治屢污。直到2017年,海口再次打響美舍河“治污戰”,美舍河逐漸舊貌換新顏。
今年春節前,記者一行來到美舍河國興段,只見清水潺潺、綠樹成蔭。河道里種植的紅樹林長勢喜人,魚兒在紅樹之間靈活穿梭,岸上紫紅色的三角梅競相開放,偶爾從遠處飛起三兩只白鷺。親水棧道上,晨練的市民絡繹不絕。
見記者拿著相機拍個不停,一位健身的大爺停下來,熱情地跟我們打招呼說:“我就住在河邊上,這次美舍河的治理可算是看到效果了,你看,紅花綠樹,魚躍鳥飛,一步一景,我早晚都到這來散步。”
五公祠
跟大爺告別,沿著美舍河逆流而上,我們步行10分鐘就來到了流芳橋,紅墻碧瓦、古樹森森的五公祠映入眼前。講解人員說,這是海南規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有蘇公祠、五公祠、兩伏波祠,被稱為“瓊臺勝景”。他介紹,五公祠是為紀念唐宋時期貶謫到海南的五位著名歷史人物:唐朝李德裕,宋朝李綱、趙鼎、胡銓、李光而建。在他的講述中,我們在美舍河邊和先賢來了一場“穿越千年的邂逅”,感受海口的歷史文化。
據史料記載,自宋迄清,沿河建有蘇泉書院、崇文書院、桐墩書院等10多所著名學府,丘浚、海瑞、薛遠、唐胄等一大批海南俊杰,正是喝著美舍河水沿著美舍河道,一步步邁向中原。難怪美舍河又被稱為海口的文脈之河。
據介紹,除了五公祠,美舍河流域從南到北,目前現存的古建筑遺跡還有龍婆西湖廟、石塔村的文峰塔、仙人峒、府城古城墻等,它是流經海口10多條主要河流中文物古跡遺存最多的河流。
海南清補涼
美舍河流域還有豐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瓊劇、海南椰雕、八音器樂等。來到美蘭區大致坡鎮,遠遠地就聽見陣陣稚嫩而悠揚的瓊劇唱腔。美蘭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鄭艷說:“那是村里的孩子們在練習瓊劇,唱的是《刁蠻公主》這一經典唱段。”
小朋友學習海南公仔戲
為了培養青少年對瓊劇藝術的興趣,大致坡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舉辦了公益培訓班。舞臺上十幾個孩子,年齡從5歲到12歲不等,唱念做打,有模有樣,一曲接一曲,有腔有調,在場的人不由得紛紛為他們鼓掌。一直在臺下觀看的海南公仔族戲非遺傳承人馮海被孩子們的精彩演出打動,一躍上臺,拿起木偶開始表演,手上穿著戲袍的木偶頓時活靈活現。
“水巷口”標志性騎樓
漫步在美舍河下游長堤路路段,發現這里也被建成了風光優美的公園。1公里之外就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海口騎樓老街。只見一棟棟飽經滄桑的騎樓被修舊如舊的,白色的雕花窗欞、彩色的南洋玻璃、門楣上被復原的清晰老字號一一再現了老海口的“南洋風情”。
韓翠瓊正在創作炭畫
中山路路口,“炭畫世家”的鋪面里,炭畫師韓翠瓊不時將畫筆沾上炭精粉,專心地涂抹在人物肖像畫的臉龐上。這幅畫作基本的輪廓已經勾勒完成,剩下的就是用炭精粉和橡皮調節明暗對比。她說,家族傳承70多年的炭畫生意隨騎樓老街的興衰而起落。“當年老街商業發達,人流興盛,后來也曾破敗落寞,如今經過政府修繕,熱鬧的老街又回來了。”
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灑滿騎樓老街街道,石板路上的人仍然絡繹不絕。
海口,這座有江有海,有河有溪,有美景有故事的城市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風里雨里闖世界
20年前我住在白龍南的一個小區,緊挨著美舍河,晚飯后大家都習慣了到美舍河邊散步,我跟賣椰子的阿叔老符就有了交往。
那個時候老符的店鋪就在美舍橋頭,是我每天散步的必經之地。老符出生在美舍河上游永興鎮,小時候因腿部殘疾,失去了跟父親還有幾個兄長風里來雨里去闖蕩世界的機會,后來定居海口市區。
海口市民在騎樓老街喝椰子水
那次我散步回來,在老符的店鋪一邊喝著椰子,一邊聽老符談他的往事。
“你是外地人,不了解我們海南。海南每個男人的心里都裝著比這個島嶼更大的世界,必須要往更大的世界去闖。為什么要闖?只有學會與海洋搏斗,才可以獲得更多的財富。當年我們小鎮的男人到南洋去闖,就是劃著小船沿著美舍河一路下來到海口坐上大船走的。”老符指了指前面的河。
“這河行過船?”看著眼前靜靜的河,我有些疑惑。
“哈,過去這河可不是一般的熱鬧!上游的人出門到海口來,就靠船。”老符說:“我跟你講啊,那個時候,夏天一路的蓮花開放,河兩邊大片大片的蘆葦。那個蘆葦里住著很多動物,魚蝦蟹不用說了,還有各種各樣的小鳥,什么翠鳥啊,鷺鷥啊,一天到晚,上下翻飛……”
看著老符陶醉的神情,我不禁又問:“那你怎么來到海口的?”
“唉,腿殘了怎么可以闖海呢?但哪個孩子心里沒有個看看更大世界的夢啊。老一輩總跟我們說:男兒當做龍,南海擒鯊雄。在我父親帶著哥哥們出海的時候,我就自己把家里的小船放出來每天往海口走。”
“每天?往海口?”我感到不可思議。
“是的,這美舍河一路流過永興、城西、府城、白龍,然后在海口和平北進海甸溪,最終歸入瓊州海峽。你可不知道,那個苦,那個累啊,我連刮臺風時都出來。”老符不無自豪地說。
“為什么?”
“你想想,闖海,你連小小的美舍河都闖不過,那你只能做水老鴉了。大海,無風還三尺浪呢?更何況在海上還會遇到臺風!那個時候,我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風浪再大,穩住舵,扯著帆,就這樣往海口飆。想想我幾個哥哥也都是這樣,才有了跟大人上大船,到南洋的資格。”
“你幾個哥哥現在都在哪里?”我好奇。
“他們厲害了,老大先是在馬來,后來去了美國。老二、老三都在馬來做咖啡生意,在那里定居了。老四住在老街。”
“老街?”
“是的,就是海口騎樓。也是在南洋賺了錢了,回到海口蓋了樓。”老符說。
“哦,您還沒有告訴我,您是如何留在海口的。”
老符爽朗地笑了,說:“海出不了,出江還是很自信的。后來,我就到南渡江里捕魚蝦賣。你知道南渡江也不是凡胎可以風里來雨里去的。我把這淡水魚打上來,就在海口東門市場跟賣海魚的一起賣。當時我的心里很奇怪,就是不想輸給出海打魚的漁民。再后來就在海口買房娶妻,成了正式的城市居民。”他又是一陣爽朗的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