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騎樓對沿海城鎮商業發展的推動是顯著的,以海口為例,1939年日軍入侵以前,市區人口僅5萬人的海口,商會成員就已有1000多家。
在騎樓老街上,商行、商場、教堂、醫院、銀鋪、戲院相繼崛起。夜間店鋪燈火輝煌,廣告牌五顏六色,人來人往、摩肩接踵,宛如上海十里洋場。騎樓老街像是一條璀璨的珍珠項鏈,映襯出海口這位南國麗人的綽約風姿。人們或穿著從海外寄回來的衣服,或身著本地時裝,漫步在悠長的柱廊下,品嘗著美味的海南小吃,營造出富足、繁華的氣氛。
海口市中山路騎樓老街。記者 李天平 攝
這些騎樓群中最著名和耀眼的,莫過于1935年由僑商吳乾椿投資建成的“五層樓”,即后來的海口大廈,它曾長期是海口第一高樓,具有獨特的地位。
抗戰勝利后,人們著手重建生活。1948年,一位港商在“五層樓”主人吳坤濃(吳乾椿之子)的鼓動下,將香港的產業變賣掉,帶著家人來到海口,并與吳坤濃合作創辦了勝利大戲院。很快,這片騎樓成為海口的時尚聚集地,一層是餐廳及商場,二至五層為豪華酒店,四樓有海口最大的歌舞廳,四至五層后進為影劇院,可容納數百人。出入的除了衣著入時的南洋客,還有氣度非凡的年輕軍官,商賈如云,名流薈萃。當時的海口人,都以能在這里看一場電影為榮。
中山路上還有一座有故事的騎樓——大亞旅店,于1930年代建成,今天仍在使用,雖與其輝煌之時不可同日而語,但地板上的南洋花色地磚、窗戶上的彩色玻璃、幽長通透的走廊,以及那名貴木材建造的厚重大門,還能隱約顯露出當年的氣派。
站在“大亞”的天井中,仍有一口井,井邊潤澤的青苔表明井仍然“活著”,有一股涼風從井邊吹拂而來。在沒有空調的年代,不少房客便是沖著這片陰涼,慕名而來。以玻璃天棚通風采光,也是“大亞”的點睛之筆。據說,這座騎樓的不少建材是當年特地從南洋運回海口的。
庭院幽靜安逸,每進屋院兩側都有細窄的樓梯蜿蜒而上,直伸向獨立的客房空間,可以看出,當時的設計包含了尊重居住之人的隱私,互不干擾的西式建筑思想。“大亞”二樓還曾有一處著名的咖啡館,上世紀40年代,長居在海口的法國人、英國人、日本人和朝鮮人已有數千人。“大亞”的洋派,以及海外運來的咖啡、可可和香檳,播放的西洋和南洋音樂都如磁鐵般吸引著他們。
“大亞”沒有“五層樓”的歌舞升平,鄉音盈耳,它更國際化,可以聽到多種國家的語言,可以說,騎樓“大亞”記載了海上文明和藍色情結的另一個優雅側面。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