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7月22日消息(海口網記者組)近日,海口網(微信號:haikouwang2013)記者接到市民報料,稱其在海口達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達內”)報名學習課程,課時無緣無故結束,還要求其以貸款的形式繳費。在交付培訓費時,未曾告知他有手續費等費用,最后工作還未找到,他卻背負了上萬元債務。
為提升職業技能卻陷“培訓貸” 工作不成背萬元債務
“本來是為了提升職業技能來到達內學習,便于找工作的,卻一不小心背負了2萬多元的‘培訓貸’。”近日,市民陳信(化名)向海口網記者報料稱,他在達內報名學習課程,課時無緣無故結束,達內卻一再要求其以貸款的形式繳費。他要求達內退款,但遭到拒絕。同時,他還面對著各種手段的催繳。
陳信講述,2018年,他是海口某院校車輛工程專業的大二學生。為了擴寬就業渠道,他母親在百度檢索后發現了達內的培訓招生廣告并進行了咨詢。“之后,達內就打電話對我媽媽進行‘狂轟亂炸’,她被對方聲稱的保就業所‘吸引’,并強烈要求我去現場試聽培訓課程!”
2018年8月13日,母親陪同陳信前往位于海口萬國大都會22樓的達內現場試聽培訓課程。當天,在達內工作人員的推薦下,陳信報名參加了“4+4”模式,共8個月18800元的企業級應用UI界面設計師培訓課程,并在對方推薦的“有錢花”APP平臺貸款支付課程學費。他與達內簽署了合同,在對方的要求下,把個人身份證遞交給工作人員,并下載“有錢花”APP,通過輸入姓名、手機號、銀行卡等個人信息注冊賬號,一番操作后,當天貸款就到了賬。
貸款前未被告知有手續費:培訓服務未行 貸款手續費先跑
“達內的員工一個勁地讓我們貸款支付,但是沒透露貸款細節,我媽和我都不知道貸款有手續費。”報名課程后的陳信因學業繁忙,推遲了去達內科技上課的時間。2018年9月,他就收到了貸款手續費還款信息,打開“有錢花”APP還款頁面時,陳信頓時傻了眼。
陳信在“有錢花”APP上的貸款信息。(受訪者供圖)
“有錢花”APP顯示,陳信的貸款分為20期,累計還款金額達23312元,貸款后每月15號固定還款,前8期從2018年9月15日至2019年4月15日應還款手續費累計達1804.8元,后12期從2019年5月15日至2020年4月10日應還款含本金和手續費共計21507.2元,應還款手續費共4512元。
發現貸款有手續費,陳信認為沒開課就得先還貸不合理,于是向達內提出退款申請。然而他被告知,中途退款要扣除15%的違約金和20期的手續費,需要賠付7000多元。“當時親戚讓我把課退了,損失幾千也就算了,但我因為心疼這些錢,選擇繼續學習。”
陳信與達內簽署的《培訓及服務協議》。(受訪者供圖)
在陳信與達內簽署的《培訓及服務協議》上寫著:付款方式采用消費貸款支付,其中貸款19800元。海口網記者發現,協議書僅簡要說明采用消費貸款支付培訓費用,但未提及有貸款手續費及利息一事。
據“有錢花”APP工作人員介紹,他們與海口達內科技有限公司有教育分期貸款的合作協議。在達內參加培訓的學員可以通過APP貸款,如果學員提出退款,將收取退款手續費=剩余本x0.03%(退費費率) x資金使用天數,以及當期手續費。
當記者詢問在校生是否可以申請時,該工作人員明確表示不可以。在“有錢花”APP頁面上,也有“‘有錢花’謝絕向在校學生提供教育分期貸款,如您是在校學生,請您放棄申請。”的提示。但是2018年在“有錢花”APP成功貸款的陳信,當時就是一名大二在校生。
對于質疑平臺手續費高方面,該名工作人員解釋道,“有錢花”教育分期手續費/利息是根據用戶選擇的商戶服務、借款金額和分期數以及用戶個人的綜合評估來確定的,具體以頁面顯示為準。
奇葩:畢業證就一張紙 連個章都沒有
2019年11月,陳信開始前往達內學習,前期學了兩個月的線下課程,后期課程受疫情影響,就改成線上教學。“發了一些網課和插圖,讓我在家學習,感覺講的都是基礎課程。”他要求達內退還疫情期間兩個月的學費,遭到拒絕。
陳信拿到的達內認證UI設計師證書。(受訪者供圖)
“我才上了4個月的課程,合同提到的‘4+4’模式壓根沒有體驗到。之后,我的課程便無緣無故結束了,對方告訴我可以畢業了。” “被畢業”的陳信收到達內發來的一張圖,對方告知是“畢業證”。“我媽媽和我看到這個畢業證書時都蒙了,交了2萬多元的培訓費,連個包裝都沒有,就一張紙,也沒有章,你拿這個出去找工作,用人單位怎么可能會認可。”
“我覺得被坑了。”本來以為參與培訓課后,便能輕松找到高薪工作,沒想到“賠了夫人又折兵”,服務沒享受到,工作得自己找,還倒貼了兩萬多元的貸款。
涉事公司回應:按規不能給在校生提供教育分期貸款
“達內規定是不能給在校大學生進行教育分期貸款的,但學員有沒有隱瞞自己在校生身份進行貸款,我不是當事人,我也不清楚。當事人可以跟他辦理分期貸款的老師去協商處理,甚至去對質,這些都是可以的。”針對在校生能否貸款一事,22日,達內一曾姓的工作人員對此事進行回復。
律師說法:簽訂培訓合同過程中如存在欺詐 可走法律途徑維權
海南法立信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朱曉宇表示,事后學員如果發現簽訂培訓合同和貸款合同的過程中,存在欺詐、脅迫、重大誤解等情形,并非本人真實意愿,學員可以請求法院或仲裁機構撤銷培訓合同和貸款合同。培訓機構未能向學員提供培訓服務,屬于教育培訓合同法律關系中的單方違約,學員可以根據約定解除與培訓機構的合同,與培訓機構協商退課、退費或通過訴訟要求其退還未消費費用并承擔違約責任。
朱曉宇提醒,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法律意識、合同意識,作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在簽署合同之前,一定仔細詢問合同內容、付款方式,在購買教育培訓這種類型的服務性商品時,要警惕誘導性消費。在決定購買前,要核查培訓機構的相關資質、股東信息以及是否存在其它周邊風險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專業的、靠譜的培訓機構。 同時,在辦理貸款時要選擇正規貸款機構,考慮所要償還本息的金額、還貸時長、自身還款能力等。
朱曉宇不建議大學生進行貸款。她表示,大學生從自身的經濟基礎到抵抗風險的能力都不符合借貸的條件,如果有培訓機構或者借貸平臺要求或準許大學生借貸,那么這個平臺本身就存在一定問題,不符合貸款的正常工作程序和要求。對于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缺乏風險管控能力的大學生而言,除了助學貸款之外,應該遠離消費性貸款。
7月15日,陳信將情況訴諸海口12345政府服務熱線,當天12345將投訴轉接給市場監督管理局辦理。海口網記者從龍華區大同市場監督管理所了解到,達內擁有相關的合法辦學資質。
22日,達內工作人員回應:“學員反饋的問題,達內這邊已經跟學員協調、溝通好了,該處理的問題已經處理了,有問題可以找學員溝通。”據悉,達內與陳信兩方已協商完畢,達成和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