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者實地走訪海口多個垃圾分類試點小區
垃圾分類擦亮社區綠色“名片”
綠水青山,不僅是城市人居環境的“面子”,更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里子”。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創新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和有償使用制度。
海口作為全國首批46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已于8月1日起在全市黨政機關、醫院、學校、大型商超、農貿市場及試點街道實行強制垃圾分類。其中,街道和社區作為推行垃圾分類的重點之一,近一個月來的試點情況如何?8月26日記者實地走訪了海口市多個試點街道及小區,對垃圾分類的試行情況進行調查與了解。
秀英區儲運小區
“老”小區探索垃圾分類“新”路子
位于秀英區海秀街道的儲運小區,是海口市首個“三無”小區垃圾分類示范試點小區,試點僅一個月來,儲運小區就以創新爭優的各種做法贏在了垃圾分類的起跑點。
工作人員在秀英區儲運小區演示智能垃圾箱的使用方法。康登淋 攝
記者在儲運小區的垃圾屋處看到,有別于其他小區一字排開的4大類垃圾桶,這里的垃圾桶首先分為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等3大類,而旁邊緊挨著垃圾屋的則是太陽能可回收智能垃圾箱。
“居民可通過自助操作,將舊衣服、易拉罐、塑料瓶、紙箱等垃圾進行掃碼投放,每一次投放都將獲得相應積分,積分累計達到一定數量后即可兌換禮品。”秀英區環境衛生管理局業務室主任蔡贊恒說道,引入這一設備主要是為了通過有償參與的方式,提升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據了解,儲運小區在試行垃圾分類過程中還提出了不少創新方式,例如小區在廚余垃圾桶上安裝了破袋器,以防止居民扔垃圾時弄臟手;垃圾投放點周圍安裝了照明燈和洗手臺,方便居民晚上投放垃圾,并能及時洗手;小區舉辦垃圾分類月度評比活動,每月分類投放準確率排名前五的住戶,可減免下個月的小區管理費用。在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和獎懲機制的推動下,小區已取得垃圾分類參與度100%,投放正確率達96%以上的好成績。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