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富了、村子美了,大學生紛紛回鄉創業,游客紛至沓來……
16家合作社助大茅村“脫胎換骨”
游客在三亞大茅遠洋生態村莊園體驗采摘番茄。 記者 武威 攝
一個村莊的發展體現在哪里?在村莊產業的日漸興旺中,在村民們的十足干勁和幸福生活中。1月24日下午,海南日報記者跟隨三亞市吉陽區大茅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高正才在村里逛了一圈,這個美麗鄉村的發展新貌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這番景象,在幾年前想都不敢想。”大茅村黨建專干高金說,以前,大茅村黨支部軟弱渙散,導致村里各項工作難以推進,而相鄰的中廖村已發展成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大茅村靠什么實現“脫胎換骨”?這不禁讓記者好奇。
在記者的疑問下,高正才領著記者來到村里的麥鴿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推開鐵門,一株株龍眼樹枝繁葉茂,林下養殖了上千只鴿子。
“合作社有近200畝的林地,種植芒果、檳榔、龍眼等經濟作物。去年檳榔價格好,售價每斤20元以上呢。”合作社理事長麥永良說。當問起他家這幾年的變化時,麥永良朝不遠處新蓋的樓房比劃了一下手勢說:“這是我的新家”,笑容里滿是喜悅。
麥鴿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正是大茅村經濟發展的縮影。近年來,在該村鄉村振興工作隊的帶領下,大茅村黨組織鼓勵黨員帶頭創業,發展優質合作社,帶動村民創業、就業,村里發生了巨變。
今年60歲的高正才在村里生活了一輩子,上世紀80年代靠率先種植養殖成為“萬元戶”,也是村里成立合作社第一人。其成立的沙塘玫瑰花種植農民合作社種植面積從最初的10畝擴展到120多畝,還帶動周邊23家農戶和5個合作社發展玫瑰產業。
有了成功的探索,大茅村鄉村振興工作隊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宣傳產業幫扶、貼息貸款等政策,激發了農戶發展產業的熱情。“全村先后成立16家種植養殖合作社,合作社成員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每人每年6700元增至2019年的每人每年21000元,越來越多村民走上致富路。”言語間,高正才一臉的自豪。
在村里,記者見到不少外地牌照的汽車。高正才說,他們大多是來旅游的。在他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一個名為“大茅遠洋生態村”的莊園,不禁被眼前這一派現代莊園景象吸引:不僅有4個現代化智能生態瓜菜大棚,還有房車營地、戶外拓展基地……
大茅遠洋生態村項目采用“公司+農戶+合作社”的模式開發建設,村民將閑置土地、房屋交由企業改造建設并享受分紅,還可以在家門口就業。符壹葉在大茅遠洋生態村從事線上推廣工作,她是從大茅村走出去的大學生,這幾年村里發展很快,就業崗位也更加多元,吸引了不少像她一樣的大學生回鄉就業,“有幾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主動回鄉謀劃著辦民宿。”
“年輕人見識廣、腦子活,更重要的是能帶回新的想法。我老了,村里的事情還得靠年輕人接力。”高正才笑呵呵地說。說起今后的打算,他說:“村里正在和企業洽談,打算因地制宜打造文化創業產業基地。不過現在才80%的村民簽字,要全部簽字才能做。”
采訪接近尾聲,看著慕名而來的的游客,高正才臉上綻開欣慰的笑容。他身后的莊園里,芒果花一簇簇綻放,“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幾個大字矗立其中,格外醒目。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