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較穩固的群體免疫屏障:理論上“中國要接種的人數范圍在9億至12億”
問:中國有近14億人,需要怎樣的覆蓋率,才能通過注射疫苗構筑起免疫之墻和保護屏障?
答:在新冠病毒來襲之前,我國還沒有一個高等級的生物安全生產設施。我們借鑒高等級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建設標準和自身生產工藝特點,分別在北京和武漢建成的新冠滅活疫苗高等級生物安全生產車間,經國家有關部門檢查和認證后,已投入規模化生產,今年預計產能可達到10億劑以上。
根據以往疫苗預防接種的效果觀察,結合新冠疫苗臨床試驗顯示的保護率,理論上需要有70%至85%左右的人群接種疫苗,才可能建立較穩固的群體免疫屏障。以此來算,中國要接種的人數范圍在9億至12億人。
新冠疫苗整條生產線:設備實現了95%的國產化率
問:我們的新冠疫苗生產線自主化程度如何?
答:從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到3月23日我接種第一針疫苗,只用了2個月的時間。中國生物能這么快做出疫苗,并且今年產能將達到10億支,在全世界范圍內看都是很不容易的。
滅活疫苗是傳統、經典的路線,我要特別強調滅活路線它不是“落后”,這次新冠疫苗的誕生,里面包含了很多的創新因素,包括生產工藝技術的創新和質量標準的提升。同時通過這次車間的建設,創造了車間建設的“火神山”速度,實現了整條生產線設備95%的國產化率。
近年來,有關部門提出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支持疫苗、生物技術等相關的科技攻關,使我們在疫苗的研發、創新、產業化以及相關的產業鏈方面都取得了提升和突破,因此才能在這么短的時間研發出新冠疫苗。
臨床精準診斷的“探照燈”和重癥患者救治的“壓艙石”
問:在構筑新冠防線上,除了新冠疫苗,中國生物還有哪些建樹?
答: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生物迅速研發出新冠病毒核酸分子檢測試劑這個臨床精準診斷的“探照燈”,率先提出康復者恢復期血漿療法這個重癥患者救治的“壓艙石”。
2020年2月1日,中國生物采集到了第一例康復者的血漿,對血漿進行核酸檢測、病毒滅活工藝等工序后,通過成熟的血漿制備技術,研發制備出新冠康復者恢復期病毒滅活血漿,系統提出了康復者恢復期血漿采漿計劃、技術標準和臨床治療方案。康復者血漿治療技術,獲得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推薦使用,納入國家衛健委《診療方案》,被專家形容為治療的“壓艙石”。
打通產業鏈條,提升核心競爭力:“不是某一個企業的事”
問:我國疫苗或生物制品的研制、生產還存在哪些問題?
答:在國家間相互競爭的時候,卡脖子技術能成為致命因素,這時一定要有一個全產業鏈。產業發展需要全產業鏈的互動,在這方面,中國有著巨大潛力,也需要加大科技創新和資金與人才的投入。
我舉個例子,生物制藥行業遇到過三個門檻,其中之一就是規模化哺乳動物細胞的培養問題。現在生物反應器全自動微載體培養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為新冠疫苗的研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也要時刻關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機制。與過往相比,我們的轉化機制已經暢通許多,但在機制的靈活性、整體的協同性上,較之歐美還是存在一定差距,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改革提升,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打通產業鏈條,提升核心競爭力。這不是某一個企業的事,需要國際國內、國企民企、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政府監管部門等多方面的合作,共同去推動、共同去挑戰、共同去實現。
疫苗安全問題“需要系統全面地規劃”
問:我國不久前通過生物安全法,您如何看待疫苗對國家安全的重要作用?
答:中國生物在全國率先建立了高等級生物安全疫苗生產管理體系,配合相關部門編制了首個疫苗生物安全生產設施標準,并為國家制定《疫苗生產車間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提供了藍本。這是我們在疫苗研發之外的另一條戰線,它不光關系到我們之前贏得的疫苗研發的速度優勢能不能迅速轉化為生產能力,還關系到今后突發重大傳染病疫情時的疫苗研發生產效率,關系到國家生物安全戰略實施,關系到我國在全球生物科技競爭中能不能處于有利地位。
當然,疫苗安全不僅僅是疫苗企業自己的事,需要系統全面地規劃。建議:一是繼續著力固根本、強弱項、補短板,加強疫苗研發能力建設,政府、科研院所支持國家疫苗發展戰略,鼓勵科技創新和產業合作。
二是有序引導,加強資源統籌,逐步改變小而散的疫苗行業局面,確保在任何特殊時期都能始終牢牢把握疫苗供應保障主動權。
三是加強工業能力提升,涉及疫苗相關上下游產業鏈的裝備制造水平、原輔材料供應能力,要在國家主導下,有計劃地實施專項提升。
四是加強疫苗專業人才培養,通過政策引導和扶持,培育和打造行業領軍人物和企業科研“靈魂”,培養造就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能工巧匠。
五是注重生物安全實驗室及生產設施的布局規劃,鼓勵企業打好生物安全硬件和軟件建設基礎,為應對突發新發傳染病做好準備。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