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業熹(1899–1946)
王業熹,海南樂會縣(今瓊海市)人。1922年,隨同鄉到英屬馬來亞(今馬來西亞、新加坡一帶)謀生,在育英小學當教員。1923年秋回國,考入上海遠東商業專科學校讀書。1924年秋,與在上海讀書的瓊崖青年王文明、黃昌煒、陳垂斌、郭儒灝等發起成立瓊崖留滬同學會,組織成立瓊崖新青年社,出版《瓊崖新青年》,開展改造瓊崖社會的研究和國民革命宣傳。1925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夏,王業熹返瓊,受黨組織委派到澄邁中學任教務主任,共產黨員陳垂斌、郭儒灝也到該校教書。他們以學校為陣地,秘密開展黨團活動,在進步學生和青年中發展黨員,同年6月正式成立中共鄧仲支部。鄧仲支部組織澄邁縣革命同志會、澄邁中學學生會、宣傳隊等,在瓊崖西路積極開展革命活動。
1927年瓊崖四二二事變后,11月,任共青團瓊崖特別委員會組織部長。11月25日,瓊崖討逆革命軍第二路軍和農軍攻占陵水縣城,王業熹等被中共瓊崖特委派往陵水縣工作,12月,任中共陵水縣委常委兼宣傳部長。12月16日,陵水縣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宣布成立陵水縣蘇維埃政府,選舉王業熹任主席。在陵水縣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全縣掀起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高潮,打擊惡霸地主,沒收他們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1928年3月,瓊崖革命根據地和紅軍開始反“圍剿”斗爭,同年冬,王業熹和瓊崖蘇維埃政府主席王文明等率領130多名紅軍和部分赤衛隊、瓊崖蘇維埃政府直屬機關、附屬單位軍械廠、印刷廠、交通處、醫院等600余人,向母瑞山轉移,開辟母瑞山革命根據地。在王文明、王業熹等領導下,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在母瑞山成立大山鄉蘇維埃政府,進行土地革命,組織群眾開荒生產,創辦紅軍干部學校,培養革命干部,為瓊崖革命根據地的恢復和發展積蓄力量。
1930年4月,中共瓊崖第四次代表大會在母瑞山召開,王業熹當選為中共瓊崖特委委員。在瓊崖特委的領導下,全瓊再次掀起土地革命高潮,王業熹積極領導群眾開展土地革命。1931年3月,瓊崖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萬寧縣第四區加榮村召開,選舉符明經為瓊崖蘇維埃政府常務委員會委員長,王業熹為常務委員兼秘書長。他發動根據地群眾踴躍獻糧,組織運輸隊、擔架隊,支援紅軍作戰。1932年8月,瓊崖第二次反“圍剿”斗爭受挫后,他與中共瓊崖特委書記馮白駒、瓊崖蘇維埃政府委員長符明經等率瓊崖黨政軍機關,從瓊東縣四區益平鄉駐地撤退到母瑞山,在惡劣的環境中度過8個多月的艱苦歲月,最后剩下25人,于1933年春突圍回到瓊文地區,重新恢復各級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年底,王業熹與符明經、李漢、馮安全等人一起被派往瓊西南開展開作。1937 年9月,被派到昌感縣海尾小學任教,主持成立中共海尾支部,任書記。
抗日戰爭爆發后,1939年2月,瓊崖統一戰線的戰時政治工作機關——瓊崖戰時黨政處在定安縣翰林鄉成立,王業熹受中共瓊崖特委派遣,到黨政處任組織科長,在國民黨統治區積極開展統戰、民運工作。8月,調回瓊崖抗日獨立總隊政訓室(后改為政治部)工作。1941年1月,任瓊崖抗日獨立總隊政訓室主任和總隊黨委書記。1944年2月,任東定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領導東定人民開展反“蠶食”“掃蕩”斗爭。1945年 5月,王業熹任瓊崖東北區抗日民主政府秘書長,協助馮白駒領導全瓊抗日民主政權建設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后,任中共瓊崖特委秘書長。長期的革命斗爭生活,在敵后堅持艱苦的抗日游擊戰爭,加上繁重的民主政權建設工作,他積勞成疾,于1946年3月在澄邁縣中興地區逝世,時年47歲。1953年,海南行政公署追認他為革命烈士。1956年6月,馮白駒在其炭畫遺像上題詞:“生為民死為民,人雖死而精神尚在。”
文字整理:程曉斌 陳立超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