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勝(1911–1997)
盧勝,原名盧家揚,海南樂會縣(今瓊海市)人。出身農民家庭。1927年,盧勝參加農民協會,組織農民自衛軍。1928年夏,國民黨軍對瓊崖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一次“圍剿”,中共黨組織決定疏散革命骨干,盧勝與部分中共黨員潛往新加坡。在海外,盧勝利用在橡膠廠打工的機會,晚上經常到當地的合星學校進行革命宣傳和秘密活動,被英國殖民當局逮捕,后被驅逐出境。回國后,盧勝輾轉來到福建廈門,與紅軍組織取得聯系,在靖和浦革命根據地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1929年2月,盧勝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12月參加中國共產黨。在閩南,盧勝先后任中國工農紅軍閩南獨立第三團排長、副連長、政治指導員、獨立營營長、閩粵邊支隊支隊長、團長等職。1934年10月主力紅軍長征后,盧勝留在閩南地區堅持三年游擊戰爭,先后參加三坪、五寨、云霄、詔安等戰斗,參加開辟烏山革命根據地斗爭。1936年“兩廣事變”后,盧勝抓住國民黨部隊轉移的時機,率領游擊隊向土豪劣紳發起進攻,消滅大批國民黨地方武裝,鼓舞軍民斗志,壯大革命力量,把閩粵邊區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全面抗戰爆發后,盧勝任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團長、政治委員,率部挺進蘇南敵后,開展游擊戰爭,創建茅山抗日根據地。1940年初,盧勝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蘇皖支隊政治委員,與陶勇一起率部北渡長江,開辟天長、六合、儀征、揚中等抗日根據地。同年6月后,盧勝歷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第三縱隊政治部主任,新四軍一師三旅政治部主任、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蘇中軍區四分區司令員、政治委員等職,帶領部隊參加黃橋戰斗,開展反“圍剿”、反“清鄉”、反“掃蕩”斗爭,沉重地打擊日、偽、頑軍的囂張氣焰,為創建南通、如東、啟東、海門抗日根據地作出重要貢獻。解放戰爭時期,盧勝歷任華中野戰軍第七縱隊政治部主任,華東野戰軍一師一旅政治委員,四縱第十師師長、政治委員,四縱副司令員等職,參加蘇中七戰七捷戰斗和漣水、魯南、棗莊、萊蕪、孟良崮等戰斗。1948年6月后,帶領部隊參加豫東、濟南、淮海戰役。1949年2月,盧勝任第三野戰軍23軍政治委員,參加渡江戰役,指揮部隊突破鎮江、江陰之間的國民黨軍江防,切斷滬寧鐵路和寧杭公路,在溧陽、郎溪、廣德地區,協同友鄰部隊殲滅由南京等地潰逃的國民黨軍。隨后,率領23軍參加解放杭州、上海等戰役戰斗。盧勝為新中國的建立南征北戰,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功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盧勝任中國人民志愿軍23軍政治委員,1952年秋率領部隊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他被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一級自由獨立勛章。1955年9月,盧勝入南京軍事學院戰役系學習,同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軍銜。軍事學院畢業后歷任福建省軍區政治委員、福州軍區副政治委員等職。在“文化大革命”中,盧勝立場堅定,與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堅決斗爭。盧勝是第四屆、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1997年9月23日,盧勝因病在福州逝世,享年86歲。
文字整理:程曉斌 陳立超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