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海南文昌縣(今文昌市)人。1893年1月27日,宋慶齡在上海出生。其父宋嘉樹是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摯友和同志,父親的愛國熱情和民主進步思想深刻影響了少年時代的宋慶齡。1913年,宋慶齡從美國威斯里安女子學院畢業后成為孫中山的秘書,于1915年與孫中山在異國他鄉結為革命伴侶。宋慶齡忠誠堅定,恭謹謙遜,盡心配合孫中山的工作,悉心照料他的生活。她參與起草許多具有歷史性影響的電文、宣言,出色地擔負起整理文件、處理函電等繁重的日常工作,成為偉人身邊的得力助手。1916年,宋慶齡跟隨孫中山從日本回國,千里奔走,南征北戰,討袁(世凱)反段(琪瑞),護國護法,用自己的言行支持孫中山先生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的革命斗爭。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1922年,陳炯明叛變革命,炮轟總統府,叛軍進逼,形勢危急。宋慶齡對孫中山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你”,堅持先送孫中山撤離險境,自己留下來吸引和牽制叛軍,表現出全心全意獻身革命的堅強意志和卓越膽識。1924年11月,孫中山為了解決中國的統一和建設問題,接受北京軍政首領邀請,犯難北上,宋慶齡毅然隨行。在孫中山抱病期間,宋慶齡精心護理,并幫助籌備以人民為主體的國民會議。1925年3月,孫中山病逝,從此,宋慶齡以自己的堅強意志和柔弱之軀,肩負起繼承孫中山遺志、捍衛新三民主義和執行三大政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重大使命。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宋慶齡與多名國民黨左派成員以及毛澤東、董必武等中國共產黨人聯名發表通電,予以嚴厲譴責,她堅定地選擇了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同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舉行南昌起義,宋慶齡和毛澤東等22人以國民黨中央委員名義發表宣言,號召一切革命者團結一致,繼承孫中山的遺志,“繼續為反帝國主義與實行解決土地問題奮斗”。
1931年8月,宋慶齡從歐洲歸國,繼續堅定地投入爭取民主權利的革命斗爭。1932年12月,宋慶齡聯絡中外進步人士與知識界、文化界代表,在上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積極營救被捕的革命者,努力爭取釋放獄中的“政治犯”,她充分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保護和營救大批中國共產黨人和愛國民主人士。全面抗戰爆發,宋慶齡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與崇高聲望,在國共兩黨之間架設溝通的橋梁,為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努力。西安事變發生后,宋慶齡以團結抗日大局為重,主張在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實行抗日的條件下釋放蔣介石。這與中國共產黨的主張不謀而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1938年6月,宋慶齡在香港發起組織保衛中國同盟,向世界宣傳艱苦卓絕的中國抗戰,宣傳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英勇斗爭。她致力于戰時醫藥救濟和兒童福利工作,在抗日根據地建立起國際和平醫院的醫療網,向全世界募集醫療器械、藥品、現款及其他救援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往敵后抗日根據地。她先后介紹國際友人馬海德、斯諾、白求恩、柯棣華等到抗日根據地工作。她任瓊崖華僑聯合總會名譽會長,號召廣大瓊僑支援家鄉的抗戰。抗日戰爭勝利后,宋慶齡堅定地支持中國共產黨關于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支持人民反對內戰、要求民主的正義斗爭。1946年7月23日,宋慶齡在上海發表《關于促成組織聯合政府并呼吁美國人民制止他們的政府在軍事上援助國民黨的聲明》,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取得包括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夫人以及美國一些國會議員在內的世界正義人士的支持,有力推動了國統區愛國民主運動的發展和高漲。1945年12月,成立于抗戰時期的保衛中國同盟易名為中國福利基金會,宋慶齡與董必武為首的中國解放區救濟總會密切合作,為解放區、為人民解放軍募集藥品和其他物資。
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7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成立28周年紀念日時,宋慶齡寫下《向中國共產黨致敬》一文,熱烈歡呼人民的勝利已在眼前,稱中國共產黨為“我們的領導者”并“向中國共產黨致敬”。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一向把宋慶齡看作自己的親密戰友、同志和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并始終系念著她的安危。同年9月,受中共中央誠邀,宋慶齡欣然赴北平參加新政協。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宋慶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慶齡一生熱心婦女解放事業,是中國婦女界的杰出領袖之一,歷任全國婦聯名譽主席。她畢生致力于少年兒童的文化教育福利事業,1951年被選為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主席。宋慶齡先后出訪許多國家和地區,廣泛結交朋友,為增進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做了大量工作。宋慶齡在中國革命長期艱苦的斗爭中,始終堅定地和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她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給祖國的建設事業。198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接受宋慶齡為中國共產黨黨員,5月1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授予她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稱號。
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遵照她的遺言,骨灰安葬在上海萬國公墓她父母陵墓的東側。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為她立碑銘文以表紀念。
文字整理:程曉斌 陳立超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