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的奧運領獎服、運動員呂小軍穿的舉重鞋、奧運村隨處可見的匹克態極拖鞋……一批中國國產體育品牌在2020東京奧運會上閃亮登場,沖上熱搜。伴隨全球化和數字化浪潮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國潮”登上國際舞臺。(8月17日 《中國青年報》)
“國潮”不難讓人聯想到古風、國風,它們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差別。所謂“國潮”,即“中國風”與“潮流”的疊加,指代能將傳統文化與時下潮流相融合的國貨產品和文化輸出。在經歷一段時間“陣痛”后,不少老牌國貨以包容開放、存良去莠的積極姿態革故鼎新,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都市潮流相結合,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起了醒目、時尚、新潮的品牌形象,煥發出新的活力,正經歷由衰微沒落到頻頻“出圈”的華麗蛻變。
不可否認,隨著中國經濟和國際影響力的快速發展和提升,“國潮”已進入“當打之年”,人們熟知的國貨品牌一改在國民心中的刻板印象,因其設計時尚、價格親民,足以和一些國際品牌媲美。如今,“國潮”不再只是一種口號,而是一種流行的消費熱潮,已滲入并影響到人們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買國貨、用國貨、曬國貨成為公眾的一種新生活方式。
“國潮”產品中,傳統文化元素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從門堪羅雀到門庭若市,這樣的轉變背后還蘊含著中國情懷與國人文化自信提升。在新消費文化語境下,“國潮”儼然成了一種中國品牌崛起的表征和文化認同感提升的符號,人們借此表達情感訴求、文化認同、價值理念與時尚追求。
雖然國產品牌在東京奧運會迎來了曙光,但長期以來存在的行業痼疾仍制約著國貨發展。制鞋工藝和生產設備的更新迭代,讓工廠需要更多懂技術的高素質工人,而目前的制造業市場,高質量人才缺口較大,未來亟待政府和有關院校加大這一方面的培養和培訓力度,化解“用工荒”“招工難”問題,同時引導中小企業結合各自優勢,做大做強、做精做專,形成一條相互配合的產業鏈,讓企業能對市場需求更快做出反應,掌握更多主動權。
對于品牌而言,“國潮”不僅是營銷噱頭,還是中國文化的表達。國產品牌要在品牌深耕和轉型升級上努力,在探索年輕化轉型的同時堅守文化傳統。既按照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雙創原則”,將傳統產品與時下潮流相融合,又要著力于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在此基礎上尋找傳統與現代“共情”的結合點,用新思想、新技術、新美學豐富傳統文化的表現空間,制造出更新鮮、更具感染力的產品。
“國潮”產品想要久立于市場,更重要的仍是對產品質量的把控。一些品牌將國貨、國潮當作“致富密碼”,急功近利、速于求成,營銷“天花亂墜”,產品卻差強人意。這也提醒相關品牌,不能只將“國潮”作為噱頭,挖掘文化內涵融入設計理念的同時,不應遺忘消費者對產品的本質訴求,讓產品為人服務,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助力。
“國潮”崛起正當時,是中國經濟社會騰飛、文化認同感增強、制造業水平提升的必然結果。國產品牌要腳踏實地、關注現實,以更優秀的產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中國文化、中國價值與中國精神也成為席卷全球的一股“潮流”。(孔德淇)
掃碼可關注“黃燈籠辣評”微信公眾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