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塑健康水生態 有花有稻有蜻蜓——探訪五源河生態塘水生態修復項目
“大家說說,這兩個水塘有什么區別?”10月19日,五源河生物多樣性保護媒體專場活動走進位于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的五源河生態塘水生態修復項目。剛一到項目地點,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所長盧剛指著眼前的兩個小水塘,給大家安排了“作業”。
10月19日,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生態塘內栽種的紅花玉蕊。記者 石中華 攝
一眾記者循聲望去,只見一邊水塘長滿了各種水生植物,有高有矮,層次分明:若隱若現的苦草在水底搖曳,綠油油的水蕨挺立在水中,水面開滿雪白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水菜花、岸邊快要抽穗的野生稻混跡在雜草中,更有難得一見的玉蕊開出了美艷怡人的粉紅花朵,吸引蜻蜓飛舞,還有躲在岸邊草叢中的蟾蜍在不停張望……而另一邊水塘則是一片空曠的水面,保持著原始狀態。
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生態塘內栽種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邢氏水蕨(中)上蜻蜓飛舞。記者 石中華 攝
“種滿水生植物的水塘,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生態塘。”看到大家一臉疑惑,盧剛介紹,這些小水塘原來是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的景觀水域,塘內水體主要由五源河水灌溉農田后注入,并直接排入五源河中。它們跟海口城鄉很多小微濕地一樣,存在水體富營養化嚴重、生物多樣性下降、外來入侵物種泛濫、濕地生態功能喪失等問題。
為了改善濕地水質、修復濕地生態功能,在紅樹林基金會(MCF)和阿拉善SEE基金會自貿島項目中心的資助下,今年3月起,海口市秀英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在海口五源河中游河段選取了一個水塘作為試驗段,開展生態塘水生態修復項目。
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生態塘內栽種的國家二級水生植物水菜花。記者 石中華 攝
“目前,我們把水菜花、野生稻、水蕨等10多種海口典型的水生植物移植在這里進行觀察,發現它們適應能力比較好,生長速度也較快。”盧剛介紹,項目充分運用本地原生物種,重塑海口小微濕地生境和動植物群落,恢復健康的水生態系統。
據了解,從項目開始實施以來,水質監測也同步進行。目前,項目恢復了池塘從水下到水上的整個水生植物群落,同時也成為海口城市濕地公園運用本地物種重構小微濕地生境多樣性的示范性案例,為城市及五源河周邊的居民提供了與濕地公園動植物互動的場所和設施,為濕地公園的自然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場地和豐富教學素材。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