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 題:“以最小的社會成本獲取最大的防控成效”——訪國家衛健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
新華社記者 董瑞豐、溫競華
全球疫情波折反復、居高不下,新冠病毒持續變異。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已超過507萬例。
如何看待我國目前疫情防控策略?如何將疫情處置對社會的影響降至最低?圍繞公眾關切,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清華大學教授梁萬年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給出專業解答。
梁萬年此前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情況。新華社記者程敏 攝
防控為何不松懈?過早“解封”將導致疫情反彈
一年多來,我國迅速撲滅數十起局部散發病例和聚集性疫情,有效減少了死亡病例,經濟表現居于全球前列,較好地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
“這充分證明我們各項防控措施是有效的。”梁萬年說,我國目前處于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仍須繼續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策略。
疫情防控為何不能松懈?梁萬年表示,新冠肺炎是一種新發傳染病,全球仍在高位流行,病毒變異加快,病死率并未顯著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防控策略選擇首先考慮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守衛人民健康放在突出重要和優先的位置。
“多國防控實踐證明,過早‘解封’將導致疫情反彈、重癥和死亡增加。” 梁萬年說,目前我國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率尚未達到足以建立堅固人群免疫屏障的程度,過早“解封”極易喪失前期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嚴防為何仍出現本土病例?“動態清零”不等于“零感染”
近期以來,由多個不關聯的境外輸入源頭引起新一輪疫情。我國正推動各項措施及時落實到位,盡快有效控制疫情。
嚴守防線為何仍出現本土病例?梁萬年解釋,當前常態化階段疫情防控的目標并非“零感染”,而是“動態清零”,即疫情發現一起就撲滅一起。
“疫情防控常態化目前包含四種形式:無境外輸入病例關聯的本土病例、出現零星散發本土病例、單地出現局部聚集性疫情、多地出現散發或聚集性疫情。” 梁萬年說,在沒有出現本土病例時,保持高度警惕的指揮系統;在出現本土病例時,通過“動態清零”策略,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
“‘動態清零’策略不是‘零感染’,而是指常態化防控階段要最大限度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堅決防止出現疫情社區持續傳播。”梁萬年說。
“疫情發現一起撲滅一起,可以最大限度減少人群感染和發病,維護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梁萬年說,堅持現行防控策略,還可以避免因疫情導致醫療資源“擠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其他就醫需求,同時最大限度縮小疫情影響范圍,最大限度減少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11月10日,在黑龍江省黑河市一小區,社區工作人員為居民發放免費生活物資。新華社記者王松 攝
如何最大限度減小社會影響?防控要既精準又有“溫度”
要將疫情處置對社會的影響降至最低,在梁萬年看來,需要做到“兩個最大限度”,即做到最大限度的精準防控,做到最大限度的公眾配合。
何為最大限度精準防控?梁萬年說,一是堅持科學防控,充分利用科學證據,依靠專家智慧,堅持常態化防控和應急處置的一整套措施,并根據疫情變化、防控手段完善、對新冠病毒認識深化等,因地因時地完善防控政策措施,高效處置散發性病例和聚集性疫情。
二是切實落實責任,杜絕麻痹思想,增強防控精準性,合理劃分風險等級,精準劃定管控單元,盡小、盡早、盡細、盡實采取措施。
三是加強疫苗、藥物的集中攻關,加強重大疫情監測預警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究。
四是加強培訓,提升流調、救治和管理能力。
何為最大限度公眾配合?梁萬年說,這包括繼續堅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衛生習慣,也包括大力宣傳防控策略與措施的必要性、重要性,廣泛動員社會參與,形成防控合力。
“防控要既精準又有‘溫度’,提供好各類保障服務,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以最小的社會成本獲取最大的防控成效。”梁萬年說。
11月12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醫務人員為市民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新華社記者李志鵬 攝
防控策略是否會調整?取決于全球疫情、疫苗接種率等因素
此前有聲音質疑,我國針對一些重點地區的疫情防控措施“成本效益比不高”。
對此,梁萬年認為,通過“動態清零”策略,我國得以快速有效降低感染和死亡率,在短期內可能對感染者及密接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響,但從長遠看,疫情得以快速控制后有利于經濟社會生活快速恢復至常態。
我國是否會一直堅持現行的防控策略?在梁萬年看來,這要取決于全球疫情走勢,取決于病毒變異情況、疾病嚴重程度變化以及我國疫苗接種覆蓋率等多種因素。
“疫情是動態發展的過程,防控策略和措施也在相應不斷發展。”梁萬年說,“我們將密切關注全球疫情趨勢,研判疫情風險,加快疫苗接種進度,適時調整相應的防控策略和措施。”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