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
這一年,掌聲無數次響起。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點擊文字收聽音頻)
這一年,許多心聲被關切。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忙就是忙這些事,‘國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這一年,歡聲笑語更多了。自古追尋的“汔可小康”夢想已變成了現實,中華兒女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北京東城區五四大街29號,熙熙攘攘的長街側畔,一座紅磚小樓歷經百年風雨至今傲然矗立。
這就是北大紅樓。
2021年6月25日,習近平、李克強、栗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等在北大紅樓參觀“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
2021年6月25日,一場特別的集體學習在這里開展,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來到北大紅樓參觀。此后他們又參觀了豐澤園毛主席故居,然后回到中南海懷仁堂,圍繞“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主題進一步學習。
不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顯示著這次學習的特殊意義。
北大紅樓“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展廳內,一張張圖片、一件件文物,全面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北京革命活動的光輝歷史。
位于二層西南角的第三十六教室是北大紅樓內面積最大的教室,李大釗、魯迅都曾登上這里的講臺。
1920年,從這間教室里傳出一些此前從未在課堂上出現過的新名詞——“唯物史觀”“社會主義”“社會運動”……講者慷慨激昂的聲音不時被如雷的掌聲淹沒。
掌聲是認同、是信服、是覺醒,也是希望。
1921年夏天,從上海石庫門到嘉興南湖,從畫舫里傳出的那聲“中國共產黨萬歲”,如驚雷巨瀾劃破沉沉暗夜。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有過至暗時刻,也經歷過生死關頭。是什么讓中國共產黨從挫折走向勝利并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延安時期,一批又一批外國記者帶著“中國共產黨人究竟是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來到中國西北的陜甘寧邊區。經過探訪,他們這樣形容自己看到的這群人——
“這是一支中國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隊伍。他們的存在,是世界的一個奇跡,他們的精神,是世界文明的一份財富。”
美國記者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中這樣寫道:“在那些獻身于他們認為完全正義的事業的人們身上,我強烈地感受到了充滿活力的希望、熱情和人類不可戰勝的力量。”
20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天安門廣場慶祝百年華誕。當身著中山裝的習近平總書記健步來到天安門城樓主席臺時,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點擊文字收聽音頻)
總書記7000余字的講話,贏得現場40余次掌聲。
掌聲是肯定、是喝彩、是驕傲,也是自豪。
回望70多年前,開國大典上,為飛出國威,新中國僅有的17架飛機不得不連飛兩遍,且無一是“中國造”。
而今,慶祝建黨百年盛典上,國產戰鷹,振翅翱翔!
2021年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在大會現場的觀禮臺上,一位白發老人看著眼前熱烈沸騰的場面,激動地將家中三位已故親人的照片舉在胸前,和他們一起見證黨的百年華誕。
了解曾經的苦難,才能讀懂這一刻的非凡。
“今天,我是代表那么多犧牲的戰友來的,替他們看一看現在的強盛國家、幸福生活。”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邊境自衛作戰的年逾九旬的王占山灑下英雄淚。
就在兩天前,他與其余28位同志獲得中國共產黨黨內最高榮譽“七一勛章”。
2021年6月29日,“七一勛章”獲獎者乘坐的禮賓車從京西賓館駛向人民大會堂,透過車窗,十里長街繁花似錦,新華門影壁上的“為人民服務”蒼勁有力,天安門廣場盛裝以待……這些景象,是無數先烈夢想的美好,是一代代共產黨人畢生追求的盛世中華。
“七一勛章”頒授儀式上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總書記為獲得“七一勛章”的同志頒獎后,全場起立,再次用熱烈的掌聲向“七一勛章”獲得者致敬。
總書記說:“‘七一勛章’獲得者都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職、默默奉獻的平凡英雄。他們的事跡可學可做,他們的精神可追可及。”(點擊文字收聽音頻)
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歷程與輝煌成就,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同中國人民接續奮斗的結果。
2021年總書記10余次地方考察,用腳步丈量民情,每到一處總會有群眾熱情的掌聲、歡呼聲。
2021年10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座談會前,總書記在東營市墾利區董集鎮楊廟社區考察時,向社區干部群眾揮手致意。
2021年10月21日,掌聲與歡呼聲在山東東營墾利區董集鎮楊廟社區響起。
該社區居民曾為黃河安瀾搬離家園。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十分關心黃河灘區遷建問題,看到如今社區居民安居樂業,鄉村振興持續推進,總書記十分欣慰。
“共產黨是干什么的?是為人民服務的,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所以我們要不斷看有哪些事要辦好、哪些事必須加快步伐辦好,治理好黃河就是其中的一件大事。”(點擊文字收聽音頻)
總書記曾意味深長地說:“我們黨的一百年多不容易、多么艱難,但有一條,這個黨建起來就是為了老百姓。人民就是江山。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什么?就是守人民的心啊。人民擁護我們黨,我們黨就有生命力。”
2021年7月6日,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現場播放的暖場大片《攜手,為人民》,正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心聲。
2021年11月,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與會全體中央委員高舉右手,一致通過了這份決議。
掌聲如潮。
這份引發世界關注的三萬六千余字的“中共第三份重大歷史決議”呈現了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所進行的奮斗、犧牲與創造。正如總書記所說:“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沒有辜負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是“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明確要求。
“十四五”開局之年,年終歲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瞄準百姓議題,回應民生關切。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明確黨中央當前要做好的工作之一——“重在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精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
人民有所呼,發展有所應。
在新時代的宏大布局中,人民的獲得感就是高質量發展的含金量。總書記語重心長地叮囑:“特別是要悟透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正確政績觀。”
今年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兜住民生底線、補齊民生短板、辦好民生實事,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取得新進展,書寫了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2021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
2021年3月6日下午,北京友誼賓館友誼宮聚英廳內,迎著總書記期許的目光,來自不同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對當前的教育問題直言不諱。
校外培訓廣告滿天飛、家長老師“唯分數論”、學區房價格“屢創新高”……這些與千家萬戶息息相關的教育“痛點”,總書記高度關注。
“培訓亂象,可以說是很難治理的頑瘴痼疾。”總書記一語道破“家長焦慮”,“家長們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個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輸在分數競爭的起跑線上。別的孩子都學那么多,咱們不學一下還行啊?于是爭先恐后。這個問題還要繼續解決。”
四個多月后,一份題為《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的重磅文件印發,劍指“唯分數”的教育短視行為、因過度培訓而產生的教育不公平,以及由此所造成的不正常的義務教育生態等頑疾。
2021年9月23日,河北省邢臺市內丘縣平安小學學生在“第二課堂”練習陸地冰壺。
“我們來共同關心這些教育問題。”
“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對打著教育旗號侵害群眾利益的行為,要緊盯不放,堅決改到位、改徹底。”
總書記殷切的關懷、諄諄的囑托,都是為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民生穩,民心就穩,社會就穩。
2021年2月3日,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苗族婦女在扶貧車間加工服裝。
2021年2月3日,農歷立春,烏蒙山腹地。
貴州畢節化屋村的蠟染車間里,蠟染師彭藝向總書記講述了自己研究生畢業后選擇回鄉創業的心聲:“我是化屋村人。小時候,是沿著‘手扒巖’爬出去上學的。上大學,也是靠社會資助完成學業。現在,我選擇回到村里創業,就是要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
這一年,產業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地方考察的重要內容之一。貴州畢節苗繡、廣西柳州螺螄粉、青海藏毯、福建沙縣小吃……一個個“小”產業繁榮發展的背后,是各地區統籌“六穩”“六保”、產業培育、企業發展同群眾就業、鄉村振興、實體經濟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大”故事。
…………
“要樹立戰略眼光,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適應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國共產黨做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越來越好的日子。
這一年,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出現在老百姓中間,周圍是一片歡笑聲和拍照聲。
金秋九月,陜西榆林高西溝村。微風吹過,沉甸甸的穗子輕輕搖擺。車行至半山腰,習近平總書記臨時叫停了車,在田間地頭和鄉親們拉起家常。
聽鄉親們說“日子好了,現在白面、大米、肉都可以吃”,總書記笑著感嘆:“現在不是說稀罕吃白面和豬肉了,反而有時候吃五谷雜糧吃得還挺好。”聊起越來越好的日子,大家都樂了。(點擊文字收聽音頻)
2021年9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銀州街道高西溝村臨時下車,察看糧食作物長勢,同正在田間勞作的老鄉拉家常。
習近平在梁家河插隊時就聽到過高西溝的名字,“你們這里的情況當時不如‘額們’那里。”一晃幾十年,高西溝從“山上光禿禿、年年遭災荒”到“層層梯田盤山頭、片片林草蓋坡洼”,高西溝人也過上了曾經期盼的美好日子。
生活過得好不好,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這一年,無數對話讓我們印象深刻。
“一家人年收入有三十幾萬。”在武夷山腳下的燕子窠生態茶園,一位皮膚黝黑的茶農放下鋤頭,愉快地同總書記嘮起家常。一片綠葉富了一方百姓,總書記鼓勵大家:“過去茶產業是你們這里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今后要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在有著兩萬多居民的青海西寧文亭巷社區,總書記聽到正在辦就餐卡的老人說社區有個“愛老幸福食堂”,專門去轉了一圈。在得知有一位老人激動表示“社會主義好啊,這輩子趕上了”,總書記說:“社會主義的幸福生活就應該是這樣。”他勉勵工作人員:“你們做得很好。敬老尊賢,這是我們的優良傳統。”
在河北承德大貴口村,村民霍金激動地對總書記說:“這些年來我們國家變化太大了,老百姓種地政府給補貼,病了有醫保,大病還有救助,養老也有保障。有總書記領導,人民真幸福!”“我們是人民的勤務員,這句話并不是一個口號,我們就是給老百姓做事的。”總書記這樣回應。(點擊文字收聽音頻)
在青海海北果洛藏貢麻村,一個平均海拔3300米的藏族牧業村,總書記問村民索南才讓:“下一步,你們生活上還有什么期盼、什么打算嗎?”問題一出,樸實的藏族漢子不知怎么回答,只是一個勁兒地說:“沒有了、沒有了。”大家都笑了。
2021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沙柳河鎮果洛藏貢麻村,同藏族牧民索南才讓一家人圍坐在客廳聊家常。
循著總書記的腳步,循著人民領袖與人民互動時的笑聲,一個蓬勃的中國躍然眼前。
這一年,中國經濟持續穩健復蘇。《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稱“那些認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不可持續的經濟學家們‘判斷錯誤’”。
這一年,民生福祉進一步改善。就業、收入、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基層公共服務等一大批五年規劃相繼出臺,一系列惠民舉措相繼實施。
這一年,又是一派豐收景象。全國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2021年11月26日,一輛公交車行駛在重慶市北碚區柳蔭鎮的農村公路上。
這一年,“三農”工作重心發生歷史性轉移。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了,我們農村下一步的目標就是鄉村振興。不僅城鎮要好,鄉村也要好,鄉村城鎮一樣好。我們不能滿足,還要再接再厲。”
這一年,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被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外媒評價,歷任中國領導人始終把追求共同富裕置于努力的范圍內。然而,中國從未像現在這樣重視這一目標的實現,因為中國從未像現在這樣有充足條件能夠承擔這一重任。
世界見證,今日之中國,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70后、80后、90后、00后,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也不像我們當年那么‘土’了……”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這一席話引發無數共鳴。
與會的人們都笑了。笑聲里,是苦盡甘來的欣慰,更是對未來中國的自信。
三個月后,到地方考察時看著圍觀人群中的孩子們,總書記又說:“等這一批小家伙長大的時候,我們的國家又不一樣了,我們人民的生活又會上一個水平。從現在開始,為了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我們再接再厲!”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