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雙減”之后
海南推進陽光快樂教育,打造中小學生“特色印記”
12月17日,7點半的三亞天光大亮。鄧莎和兒子用完早餐,騎著電動車往學校走,不出10分鐘就能抵達校門。
鄧莎是三亞市實驗小學五年級的英語老師兼班主任,她的兒子在同一所學校讀四年級。秋季學期開學,“雙減”政策落地,學校取消了早讀,母子倆因此可以比從前多睡近一個小時。
由于“家長”和“老師”的雙重身份,鄧莎覺得,“雙減”就像一位“魔法師”,給她帶來的改變體現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改變,在她看來很有意思又值得深思。
比如,作業和考試的減少,讓學生們歡呼雀躍,卻讓不少家長產生新的憂慮,不知如何檢驗孩子的學習情況。作為家長,她難以避免地向兒子的科任老師打探“軍情”;作為班主任,她也開始頻繁地回復學生家長同樣的問題,需要按照政策要求及家長反饋,與年級長和各科任老師商討,設計書面作業和考試之外的考察辦法……
但最大的改變,終歸還是體現在孩子身上——“雙減”以后,負擔輕了、笑容多了,作業大多能在學校完成,放學后可支配的課余時間充裕起來。最近一段時間,鄧莎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的都是兒子練習街舞的視頻,高難度的“托馬斯回旋”完成度很高。
在儋州市第二中學的課堂上,學生展示自己設計的機器人。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課堂變
從老師主導變為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Which school day do you like(你喜歡哪一種校園生活)?”英語課上,鄧莎拋出問題,課堂開始活躍起來,學生們每6人分成一個小組,在組長的統籌下展開“頭腦風暴”。
“雙減”背景下,教學時間壓縮,作業和考試減少,只有在加強課堂和作業設計上下功夫,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在“雙減”政策發布后,三亞市實驗小學組織全體教師學習文件,并要求各學科通過集體備課等方式,整合學科教學內容,加大課堂改革力度,進一步推行“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
以鄧莎的英語聽說課為例,她將一節課分為“聽前”“聽中”“聽后”等幾個環節——聽前,各小組圍繞話題展開討論;聽中,各小組以齊讀、分段讀、分角色讀等方式朗讀課文;聽后,各小組創設情境并再次組織討論,最終選出代表展示小組討論結果。
海口市玉沙實驗學校學生正在參加特色校本課程。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
改革后的課堂,老師主導環節被最大限度地轉化為學生展示的“秀場”。鄧莎認為,這能真正讓每個學生“動起來”,上課不再發呆、瞌睡、開小差,而是通過大量思考和表達來吃透課程內容。
也因為這一改革,她有了更多時間和精力觀察學生,發現有的孩子善于統籌,安排小組活動有條不紊;有的孩子善于傾聽,樂于集納他人的意見;有的孩子善于表達,喜歡代表小組上臺展示……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
當下,“翻轉”課堂,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逐漸成為海南各中小學課堂改革的共同方向。
本學期以來,海南中學初中部全面鋪開導學案教學模式,課前發放給學生預習的導學案,明晰地羅列著本課時的“學習目標”“自主學習內容”“合作探究任務”等內容。其中,“自主學習內容”扼要地列出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識,“合作探究任務”則列出多道填空題來考察學生的自學和預習效果。
“這種‘任務驅動’的學習模式,能讓學生從被動變為主動,把學習從課中移到課前,從無目的轉為有目標,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海南中學初中地理老師李霜說,學生帶著認識和問題走進教室,對學科的興趣更加濃厚,課堂教學更是事半功倍。
儋州市白馬井鎮藤根小學學生拿著卷尺測量計算菜圃面積。海南日報記者 陳若龍 攝
儋州市白馬井鎮藤根小學把課堂搬到了田園里——學生們看著靈動的鯉魚寫作文,對著繽紛的花朵畫習作,拿著卷尺丈量苗圃的長和寬,在紙上計算并體會“勾股定理”等數學概念的科學性……
“田園風光的四季變化,給孩子們提供了觀察、體驗和想象的豐富素材。”學生的變化讓該校語文老師林柏感到欣喜,原來一提筆就犯難的學生,在寫了幾篇種植日記后,筆觸變得生動起來,描述剛剛收獲的花生“用手一捏就發出清脆的笑聲”,描述剛剛成熟的水稻“像是披上金黃色的外套,被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
作業變
從一視同仁變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量少而精
“雙減”以來,海南各中小學加強作業管理,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小學其他年級學生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60分鐘,初中生平均不超過90分鐘。
按照學校要求,鄧莎把作業設計成基礎題、提高題、實踐題等幾個層次。其中,基礎題為課標要求掌握的聽說讀寫,每個學生都要完成并達標;提高題大多是思維導圖的繪制和填空,學有余力的學生可自主歸納課程內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實踐題主要是根據課程內容制作調查表、時間表等,有興趣的學生可將其付諸實踐。
“比如,這節課剛學完中西方校園生活差異,實踐題的內容是讓學生制表安排自己的校園時間,并以信件形式把安排告訴大家。”鄧莎發現,這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的作業,讓原本藏在作業本后面的學生變得鮮活起來——有的孩子在思維導圖中畫動漫人物,有的孩子在調查問卷上寫實踐體會……越來越多孩子從只做基礎題到挑戰提高題,再到追著老師要更有趣的實踐作業。
學生追著要,老師給不給?鄧莎說,那可不一定。“雙減”政策明確要嚴控作業的總量和時長,學校一是以科組為單位,每周討論制定當前教學模塊的分層作業;二是以年級為單位,統籌整合各學科作業安排,確保分層合理、總量不超。
三亞市第九小學同樣以年級為單位,多次開展集體備課和線上備課,為學生打造了內容豐富、層次分明的“作業超市”,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形式、難度和數量,在控制作業總量和時長的同時確保學生“吃飽、吃好”。
為了幫助老師們順利過渡,省教育廳還組織省教培院專業人員,制定了義務教育階段語文等12個學科的作業設計與案例指引文件,對作業設計與布置、批改與反饋等作出明確要求和示范。鄧莎認為,文件中的案例具體鮮活、可復制性強,對各中小學尤其是薄弱地區學校老師可謂雪中送炭。
作為班主任,鄧莎每天放學前都會查看班級黑板的作業公示欄,確保學生各科書面作業的總時長控制在60分鐘以內,發現哪個學科作業量大了,還得和科任老師協商酌情刪減。有的老師在布置作業前,還會自己先做一遍,確保作業量少而精。
“學校不僅會定期檢查作業布置情況,還會隨機向學生了解作業完成情況,無形中也給了我們更多壓力和鞭策。”從教13年來,鄧莎直言這次減負是“動了真格”。
課后變
上不完的校外培訓班變多樣化的校內興趣課
相較于老師們的“有準備之仗”,家長們面對“雙減”多少有些手足無措。
本學期初,鄧莎收到的家長信息比以往都多,內容不外乎“為什么要實施‘雙減’”“‘雙減’要減什么”“孩子的學習成果如何檢驗”“課后服務是不是還講課、補課”……
海南相關整治力度不斷加強,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開始轉型、停課甚至關張。有的家長感到頭疼,孩子課余時間充裕了,卻不知該干些什么。鄧莎認為,家長只有主動了解“雙減”、支持“雙減”,才能配合學校對孩子的作業、睡眠、讀物、體質等方面加強管理。
作為一個小學生的母親,鄧莎充分理解家長的心情。她通過家訪、電話、微信及家長會等形式,為家長詳解“雙減”政策,并邀請他們到校參加課后服務開放日活動。
開放日當天,三亞市實驗小學創客教室門庭若市。趣編程Scratch、3D one三維設計、童心制物機器人……“多彩信息”社團在這里開展的課后服務課程令家長們嘖嘖稱贊。此外,該校還有其他近50個社團,提供涵蓋自我與社會、語言與表達、運動與健康、音樂與旋律、數學與邏輯、科學與探索、空間與美術等內容的“七彩光”特色課后服務課程。
海口市英才小學濱江分校學生正在上非洲手鼓課。海南日報記者 陳若龍 攝
和三亞市實驗小學一樣,海南不少中小學的課后服務開展得有聲有色。
在海口市濱海第九小學的人工智能教室里,孩子們搭建“火星車”,并通過編程實現不同的功能,比如插入蜂鳴器讓“火星車”發出聲響,插入傳感器讓“火星車”及時規避障礙。
該校四年級學生徐一菲自信地展示剛剛完成的“快樂星球”創意編程:“點擊每個星球的圖像,都會彈出這個星球的簡介,外面的星球還會圍繞里面的星球旋轉。”她制作這個編程作品只用了兩個課時。
課后服務課程既能“接天線”,也能“接地氣”。在三亞市天涯區檳榔小學,98%以上學生都是黎族孩子。學校將黎族文化融入課后服務,在推廣竹竿舞的基礎上,又開設了黎陶技藝、黎族樂器等特色課程,請來“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及民間文藝家等為學生授課。
在黎陶技藝傳承人董小龍的指導下,該校五年級學生蘇佳順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黎陶作品,“越是了解這門技藝,就越是舍不得它失傳”。聞言,學吹黎族樂器“灼吧”的同學也湊過來:“‘灼吧’也不能失傳,我們要把黎陶、‘灼吧’、竹竿舞這些黎族技藝帶出海南!”
古老的旋律回蕩校園,自制的火箭航模一飛沖天……孩子們用一張張笑臉,詮釋他們對校園活動的喜愛,還有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韓小雨表示,當前,“雙減”政策在海南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然存在部分學校政策落實不夠到位、課后服務師資相對薄弱等情況。海南教育系統將繼續查找堵點、破解難題、補齊短板,帶動各中小學在學科教育、文化知識灌輸、教學時間上做減法,在陽光快樂教育、文化底蘊培養、教學質量上做加法。
她還表示,推進“雙減”和陽光快樂教育,既要在教育側發力,也需要社會各界形成合力,共同維護海南基礎教育的良好生態,讓“健康陽光、好學上進、勤勞誠信、文明樸實”的特色印記深深鐫刻在每一個海南學生身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