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新冠疫情多地散發,在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動搖的情況下,各地對涉疫情的區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封控管理。在此背景下,如何妥善的處理各類垃圾,防止疫情在垃圾處理環節擴散,也成為城市應對疫情的新問題和新挑戰。
在2020年疫情伊始,廢棄口罩成為生活垃圾中首先面臨的問題之一。按照國務院印發的《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健康人群使用后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類的要求處理,疑似病例或確診患者佩戴的口罩應嚴格按照醫療廢棄物有關流程處理。在此基礎上,各地在公共場所設立專門的廢棄口罩投放箱,居民的生活垃圾投放點中也增加了專門的廢棄口罩收集桶,做到分類投放、即時消殺和分類處理。
當前國內多數地區仍為低風險地區,但仍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減少潛在的疫情風險。近期北京發生疑似“物傳人”的感染案例,國內多地也有境外郵件、衣物等物品陽性的報道,存在疫情隱匿傳播的風險。針對此,北京疾控中心建議快遞郵件等盡量在戶外拆件,外包裝不要拿回家中,要按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保潔人員、環衛工人、垃圾處理廠人員等相關人員存在接觸進口貨品包裝或廢棄物的可能,在工作中應加強個人防護、做好健康監測。
而疫情散發情況下更為重要的是涉疫區域,包括方艙醫院、隔離酒店、封控小區等區域所產生的生活垃圾的處理。
按照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發布的《疫情期間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引(試行)》,醫療隔離點產生的垃圾應當按照醫療廢物管理。產生的生活垃圾應密封袋裝化后由專人從隔離點收集后投放至集中垃圾桶,并做好“感染性廢物”的標記。投放垃圾后與裝車運輸前均需噴灑1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消毒。隔離醫學觀察點產生的垃圾在原則上也應該按照醫療廢物管理。
北京發布的《疫情防控期間封控小區生活垃圾處置指引》,要求對重點樓宇和重點戶密接、次密接人員產生的垃圾以醫療廢物的要求進行收集、運輸和處置,做好消殺工作,禁止與一般生活垃圾混收;上海要求集中隔離酒店等產生的生活垃圾按醫療廢物處理,由專業隊伍收運處置;哈爾濱則是由專人專車專線收運隔離區的生活垃圾,運送到指定的醫療垃圾處理機構進行無害化處理。而深圳對于已確診并采取隔離措施的小區、公寓、城中村和集中隔離點產生的生活垃圾實行的則是“專人專車專桶專線”的收運方式,運輸到焚燒廠進行無害化處理。
由此可見,醫療隔離點與重點隔離區的生活垃圾管理方式應以醫療廢物為準,而在特殊情況下,重點隔離區的垃圾可通過生活垃圾焚燒無害化處理,但需要做好消殺與分流工作。
封控區產生的垃圾與醫療隔離區的不同,需要在一般生活垃圾的要求上升級管理。與普通低風險居住區域不同,封控區、管控區等暫停生活垃圾分類,并由專人進行收集。收取垃圾時工作人員須正確佩戴個人防護用品。在每日規定的上門收取垃圾時間前,住戶應將產生的全部生活垃圾(含廚余、其他垃圾、口罩等)投入配發的垃圾專用袋,扎緊后放在門口,待專人上門收集。收取后投入內設塑料袋的專用垃圾桶,避免垃圾投放時與桶直接接觸,再進行全面消殺。在收運環節,嚴格遵守專車專線運輸、終端直運的原則,垃圾直接運送到焚燒廠開設的綠色通道及專用卸料口,并在裝卸區進行垃圾及車輛消殺工作,卸料入倉后不再進行混合攪拌存放,做到優先焚燒處理。
各地進行封控區生活垃圾處理的實踐中也多符合以上的原則。北京東城區采用“專人直收、專車專桶”對封控區域進行單獨收集,采取“桶車對接”方式,做到“日產日清”。抵達指定的垃圾處理廠后,專人對卸載垃圾再次消殺,并且按照“優先處置”原則對封控區垃圾進行處理。過程中,環衛中心工作人員穿戴防護服,在出廠前和返回環衛中心后對車輛和人員進行消殺。上海市隨著封控人數的增加,封控垃圾量也快速增加。據報道,僅2022年3月16日閔行區封控垃圾的清運量就有200多噸,多日來都在220噸左右。各街鎮環衛公司成立專門清運隊伍,按定人、定車、定時間、定方向的要求,直接將封控區的收運垃圾送到市焚燒廠處置,確保“即到即投即焚”。整個過程有專人監督和數據留痕,同時全程做好防護、消毒、健康記錄、核酸檢測等,確保入廠封控區垃圾無害化處置。
總體而言,對于低風險地區,在堅持原來垃圾分類的工作上需要注意采取合理的措施減少潛在的疫情風險;對于封控區,暫停垃圾分類,做好專人直收、專車專線運輸、終端直達焚燒的工作,并注意過程中的消殺與分流;對于醫療隔離點與重點隔離區,原則上應按照醫療垃圾的原則處理。在新冠疫情層出不窮、多點散發的背景下,要嚴格做好生活垃圾的分類與處理工作,避免病毒的交叉傳染。
(蔣建國,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