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廣大青年科研人員反映集中的緊迫訴求,充分激發青年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五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的通知》,提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40歲以下青年人才擔任項目(課題)負責人和骨干的比例提高到20%;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和中央部門直屬高等學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用于資助青年科研人員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對新入科研崗位的博士畢業生、博士后給予不少于5年的非競爭性科研經費支持。
給新入科研崗位的博士畢業生、博士后青年科研人員不少于5年的非競爭性經費支持,是給他們創造平等且自主的科研環境,這有利于他們獨立開展科研活動,引導他們把精力用在科研之中,施展自己的科研才華。
一直以來,我國對科研人員的經費支持,采取的是“申請資助制”。在科研經費有限的條件下,“申請資助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主要為避免出現有科研人員“吃大鍋飯”。不過與此同時,“申請資助制”也讓科研活動充滿競爭,為獲得課題、項目,科研人員要把很多精力用在申請課題、項目之中,并“投課題、項目設立方之好”,而不是開展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隨著國家和社會對科研的投入增加,過去的經費資助方式不適應發展需要。
過度強調“競爭性”,一定程度催生了急功近利的研究環境,也給剛入科研崗位的博士生、博士后帶來不小的生存競爭壓力。一些高校近年來推行“非升即走”制度,即青年教師、科研人員如果沒有達到聘期考核目標,不能晉升,就將解聘離職。新入職科研崗位的博士畢業生、博士后,在沒有可以獨立開展科研的條件下,往往要先在某個教授的課題組里開展科研,這讓不少人還沒來得及展示自己的科研潛力,就逐漸被邊緣,甚至被淘汰。正因如此,一些青年科研人員抱怨自己被當作廉價的“學術臨時工”。
也有一些人擔心,調整經費資助方式會不會導致剛入科研崗位的博士生、博士后缺乏競爭意識,影響科研經費配置效率,陷入“平均主義”。其實,剛入職科研崗位的博士和博士后,鮮有不希望自己在科研崗位上做出科研成果的,他們不會在獲得經費支持后,就無所事事或者揮霍經費,而是會想辦法用好這些經費。更重要的是,由于還有考核壓力與晉升追求,青年科研人員也希望自己能利用好非競爭性的經費支持,獲得好的科研成果,讓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學術共同體的認可。
進一步說,這是把科研自主權交給青年科研人員之舉,目的就是把他們從申請課題、項目中解放出來,做自己感興趣的學術研究。這和之前實行的科研經費包干制有相同的用意,都是給科研人員松綁,讓他們能自主利用經費開展研究,而不是把精力用在怎么折騰經費上。在此基礎上,要強調專業評價,用學術標準評價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貢獻,由此營造專注學術研究的環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